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屏東港口社區 - 郭庭耘

作為「蹲點‧台灣」的重考生,我們很珍惜這次蹲點的機會,雖然當初我們的打算是到東部或是部落裡蹲點,沒想到最後落腳的是屏東滿州鄉港口社區,但也因此認識了這個充滿人情味的社區,也愛上這裡的一切(除了螞蟻)。

IMG_9831.jpg

  從行前就一直很焦慮,兩個禮拜的時間真的太短,除了每日的心得和紀錄片,我們到底能為蹲點的社區做什麼,可以留下什麼又可以帶走什麼?加上網路上所能及對港口的資料大同小異,和窗口接觸後發現社區大部分的事物都在軌道上,看著別組轟轟烈烈地準備他們的服務內容,自己內心卻一片茫然,這是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隨著蹲點開始,更認識港口社區之後疑霧開始被撥開,除了四處和村民交陪,不斷找人聊天,我們還跟村長借了滿州鄉誌,除了看起來很厲害之外,對一個認真讀書ㄉ歷史系學生來說,鄉誌也是一個可以快速認識該地區的方式。看了鄉誌之後才知道「滿州」這個地名是從排灣族語的「臭氣」來的,因為以前這裡是堆放動物屍體的地方,也終於把滿州和大一在臺灣史學到的瑯嶠十八番社連起來,忽然倍感親切!

 

  「到底可以服務什麼」的困惑也在之後得到解答,最初覺得自己有夠廢,大家都很忙但社區的事務看起來都有妥善的分配和規劃,生態導覽是由小鑫負責,關懷據點是由村長負責,每個人也謹守著崗位,所以我們決定從各種小事幫忙起,像是幫忙包裝商品、貼發票、招呼客人,或是切菜、洗碗、打掃環境……等。越來越清楚整個社區的組成之後,我們發現在網路和電腦的使用上,港口的居民因為年紀偏大,操作起來也不太熟悉,我們終於找到自己的天職,就是教大家用手機和電腦,然後用我們最熟悉的網路來幫港口打廣告!除了把社區販賣的商品重新拍照、上傳臉書之外,我覺得記錄港口的一切也是服務的環節之一,借著相機我們把在港口看到珍貴的東西記錄下來,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讓更多人重新回到這裡,也是一個重新思考蹲點意義的契機。

 

  在港口的日子除了解決自己在服務過程的矛盾,更多的是滿滿的人情味,人情味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不只是我們走到哪就被餵食到哪,村民知道我們是來「蹲點」的之後,有的熱情邀約我們到家裡吃飯,或是告訴我們哪裡有絕美秘境可以拍,或是私訊粉專給我們鼓勵;更令人驚奇的是,我們發現居民都沒在鎖門,不只是房間的門,連家裡的大門也沒在鎖,這是要多大的信任基礎才會發生的事情啊!

IMG_0927.jpg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可以延伸到土地上,在一次的聊天中阿伯告訴我「螃蟹比我們的祖先更早來到港口,所以我們要尊重牠們」,過去有許多居民是以捕抓陸蟹、寄居蟹維生,但當他們意識到這對環境是種傷害之後,轉而致力維護當地生態的過程很令人感動,居民們會自主到河邊、沙灘淨灘,而港口的衝浪店老闆們也會開著自己的沙灘車幫忙把垃圾運出來。之前對環保議題不是太關心,但跟著居民去淨灘後撿出超多塑膠吸管和寶特瓶,才意識到我們每天都製造了這麼多垃圾,而這些垃圾造成的污染也都會回到我們身上。對環境的愛與珍視是我在蹲點的過程中收穫最多的,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著這個在港口受到的震撼,繼續愛護珍貴且唯一的地球。

作者小檔案

郭庭耘
臺北大學

郭庭耘,21歲,臺南人。

正在努力成為不被歷史系取代的維基百科。討厭芝麻、紅蘿蔔,喜歡慢慢走路、吃飯加糖和看動物觀察系列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