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嘉義東後寮教會 - 張沛珊

在這邊的十五天,感受到的是鄉下人的純樸,是東後寮人的熱情,是阿公、阿嬤們堅持種田的精神。 

心得照3.jpg

  平常我們在東後寮教會的生活,除了在關懷據點陪伴他們一起上課,也會準備一些課程給他們,像是帶他們動手折青蛙、告訴他們一些衛教正確觀念的課程,我們還有上過手作課程:做黑糖粉粿。在還沒去東後寮教會以前,我跟芷玲只能從網路上得知一些很表面的資訊,所以我們決定在7/11先去場勘,希望可以提前熟悉環境。第一次到東後寮教會的我們,都還不認識那些阿公、阿嬤,一開始他們對我們也一無所知,所以相處時,有種陌生感;不過我跟芷玲使出我們的「裝熟功力」,開始跟阿公阿嬤說我們來自哪裡,盡可能地去跟他們接觸,跟他們聊天。雖然第一次我們只有短短地跟他們見面幾十分鐘而已,不過到當地跟他們實際相處後就對他們有進一步的認識,回去也開始思考,到底怎麼樣的課程適合他們,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看過他們平常的課表過後,發現其實他們平常就有遊戲休閒、桌遊課程、手作課程、唱歌,但是我們希望能夠帶給阿公阿嬤們一些新的體驗,所以我們兩個也努力思考有哪些創新的課程,可以為他們的生活注入一些新元素。

 

  經過我們的討論之後,我們決定教他們折青蛙,因為折青蛙不但能刺激阿公阿嬤們手部的協調與精確度,也可以訓練他們的專注力,再加上我們不希望只是單純折出一個只能用來觀賞的手工藝品,所以選擇了步驟不算太困難但是最後可以用來簡單遊玩的青蛙;此外,對於他們來說,青蛙可能也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看到的動物,比較有親切感。雖然過程中因為有些步驟比較繁瑣,在折的時候可能會碰到一些困難,但看到最後每個阿公、阿嬤在我跟芷玲一一地協助下都摺出了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青蛙,覺得非常開心,不但是因為我們能夠為他們帶來笑容,也對於他們願意接受我們的協助而感到喜悅。而阿公、阿嬤們也都很喜歡他們自己折出來的青蛙,因為這個青蛙不只像真的青蛙而且連玩的時候更是模擬真實青蛙的跳動。看阿公、阿嬤在玩青蛙露出的笑容,在比賽誰的青蛙可以跳得最遠,好像回歸到小孩最純真的樣子。我們之後到阿公、阿嬤家做客時,他們也會很驕傲地拿出自己做的青蛙說,你們看這是上次你們教我們做的喔~ 他們都將自己曾經在教會做過的手工藝品視為珍寶,整整齊齊地擺放在桌子上,我想,這些作品乘載著不只是阿公、阿嬤在教會的回憶,更是他們自己動手做出作品的驕傲。

心得照7.jpg

  因為教會很少有動手做食物的課程,所以阿公、阿嬤聽到要做黑糖粉粿的時候,眼裡都散發著光芒。做黑糖粉粿的步驟十分簡單,因此阿公、阿嬤很快就完成了,而且過程中阿公阿嬤們會互相幫忙,一個扶著鍋子另一個攪拌,嘴裡還說著:「黑糖真香」。做完之後我們拿去大蒸籠蒸,阿公阿嬤一直害怕這個東西蒸不熟,還一直來問我們:「阿是炊好了嗎?阿是可以吃了沒?」,非常關心蒸黑糖粉粿的進度,讓我覺得他們好可愛,幸好最後順利完成。雖然步驟很簡單,但他們做完後都成就感滿滿,吃到嘴裡的時候更是露出幸福的笑容。這樣的笑容讓我們兩個覺得一切都值得了,對我們而言,不只是第一次挑戰手作黑糖粉粿成功,更是與那麼多阿公、阿嬤一同完成作點心的經驗,最重要的是真正帶給他們歡樂與笑容。

 

  第一次使用大蒸籠的我,一直在蒸籠旁邊觀看黑糖粉粿的進度,害怕蒸太久會變太硬,讓阿公、阿嬤很難吞下去,又深怕蒸不熟會讓成品沒辦法吃。雖然天氣炎熱加上蒸爐旁的熱氣加上蒸爐旁的熱氣不斷朝向我噴來讓我滿身大汗,但是看到他們吃到黑糖粉粿露出笑容的那一刻都覺得這一切是如此值得。

 

  因為我跟芷玲都是來自臺北醫學大學,因此想把在學校學習到的衛教知識帶來給蹲點地區的阿公、阿嬤,希望讓他們對於健康知識可以有更多的了解。我們事前特別準備了藥物使用跟刷牙保健的課程,且因為怕阿公、阿嬤覺得聽課會太無聊,我們還特別編了小短劇;又怕他們聽不懂,所以是以台語演出,希望從劇中透露出正確的衛教觀念,也可以更貼近他們的生活,增加他們對於劇情的印象。另外,也準備了投影片以及海報,希望藉由圖片的方式讓他們可以更清楚了解我們想帶給他們的知識。在開始上課前,雖然已經事先有練習過了,但我依然非常緊張,深怕講錯或講不好,但實際演出時,阿公、阿嬤十分捧場,不停地點頭,讓我緊張的心情舒緩不少,最後也順利完成整個衛教課程。希望阿公、阿嬤聽完我所告訴她們的用藥知識,能夠真正應用在他們的生活中,朝向更健康的人生邁進。

 

心得照1.jpg

心得照4_0.jpg

 

 

  課餘時間,我們會騎著我們的50cc去村莊裡到處晃晃,去田野中找阿公阿嬤聊天,他們都很願意停下手邊的事情來招呼我們,跟我們一起談天說地;或者去他們家作客,聽他們「講古」。生活在都市裡的我沒有機會去跟陌生人搭話,所以以前我非常害怕跟陌生人說話;但在這裡,我們似乎被鄉下的熱情氣氛所感染,只要我們在路上遇到阿公跟阿嬤,就算是不認識的,我們都會主動跟他們打招呼,他們也都會很熱情的回應我們,讓我感受到人情的溫暖也增加了我面對陌生人的勇氣。他們會跟我們說一些當地適合拍攝的秘境或者帶我們去他們的農園裡看看,看他們有種些什麼,該怎麼照顧之類的,也會跟我們分享他們的故事;其中更有一個阿嬤很熱情,直接在路中間削一顆西瓜給我們吃!拿著剖一半的西瓜在路邊啃,不僅消暑,更是一個只屬於鄉下的難忘回憶。

 

  最後一天跟阿公、阿嬤相處,阿公、阿嬤都很捨不得我們,我們也很捨不得他們,在短短的十五天裡,我跟他們成為了如同家人一般的親密,所以在最後,我們跟每個阿嬤擁抱,他們也一直叮嚀我們一定要再來喔!在最後一天,在台上與他們道別,謝謝他們這一陣子的照顧跟陪伴,不只是我們在陪伴他們,他們也陪伴了我們度過一段充實的暑假,在向他們說道別的話時,淚水不停在眼眶中打轉。不同於歲月在小孩子身上留下的是成長的足跡,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是蒼老的印記,加上東後寮教會來的老人年紀都如此之大,道別更顯得難受,也讓我覺得要趕快回來看看他們,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雖然他們臉上滿布皺紋,但他們臉上那大大的笑容,卻是如此的感動人心。看見他們的笑容,我臉上也會不由自主地露出幸福的笑容呢!

 

  在這裡,我覺得真的很像多了很多阿公、阿嬤一樣,而且甚至比我自己的阿公、阿嬤聊得更深入,因為沒有跟我的阿公、阿嬤住在一起,一年回去阿公、阿嬤家的次數更是用十隻手指頭數得出來,正因為這樣,我平常沒有太多機會跟阿公、阿嬤聊天。這次的經驗讓我聽見阿公、阿嬤們的心聲。我阿公、阿嬤也是以種田維生,雖然我們也會叫他們年紀那麼大了,不要再去田裡了!但我們從來沒有了解過為什麼,也一直不懂。直到參加蹲點這個活動,從跟他們聊天的過程才發現到他們的所謂的堅持可能不只是因為他們習慣種田,也因為他們不想造成小孩的負擔,阿公、阿嬤說,一個月的老農津貼其實足夠生活,但是如果有病痛要去看醫生,就需要再跟小孩拿錢。自從跟阿公、阿嬤聊過天後,更懂得他們老年人的堅持與想法。

 

  很開心我們在這邊帶給他們的是一份陪伴,他們都很喜歡找我們聊天。他們去教會參加這個長照的活動,不是想要學習多厲害的技能、多高深的技巧,也不是因為有免費的飯可以吃,他們在這裡,是可以跟別人一起聊天,是可以碰到新事物。對他們而言可能以前從來沒有過畫畫的經驗,當我們看見阿公、阿嬤很專注地在作畫,畫得很開心時,也讓我想起我第一次畫畫看到自己作品時的那份感動。

心得照8.JPG

  很喜歡東後寮這個地方,雖然小小的,沒有都市便利,要吃東西至少也要騎個7公里才買得到,但是這裡有著滿滿的人情味。阿公、阿嬤都會很開心來了兩個小姑娘,告訴他們其他地方的故事,他們也很樂於與我們分享他們過往的生活,每次聽他們講故事就像搭著時光機回到以前一樣,一同與他們經歷只屬於那個年代的生活。

 

  十五天在東後寮的日子帶給我們的絕不僅有十五天短短的旅程而已,更多的是我們與當地所建立的情感,那是一段割捨不了的連結。在這十五天中顛覆了我以往的想法,理解為什麼阿公、阿嬤會這麼堅持種田這件事情,因為對他們而言,與這片土地的連結早已深植在心中,會想照顧他,捨不得讓他長雜草,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有時候我們會以自己的想法去套在他們身上,會覺得種田如此辛苦,為什麼要這麼堅持?但我們沒有想過的是,阿公、阿嬤跟我們所經歷的不同,過往的生活不同,換個角度想,他們的堅持可能是他們長久以來的習慣,是他們不想讓自己成為兒女的負擔。

 

  蹲點讓我學習到如何跟阿公阿嬤溝通、學習自己處理事情,也學會從頭到尾安排事情,從以前參與服務相關的活動到現在,都期望自己能夠一步一步的成長,從被服務者到服務別人的人;從懞懞懂懂到與夥伴一同策劃;從一切都由別人安排好到自己去聯絡社區聯絡人、去發現他們真正需要的服務是什麼,進而去規劃,這些都是一步步成長的足跡。

 

心得照5.jpg

  蹲點蹲點,蹲下來去傾聽每個人的想法,蹲下來後發現世界不一樣了,用不同的觀點去看同一件事,也許就會發現截然不同的樣貌。最質樸的語言,感受老人真實的想法,用心去傾聽每個角落不同的聲音。

作者小檔案

張沛珊
臺北醫學大學

我叫張沛珊,來自台北醫學大學,目前就讀藥學系。來自彰化的我,是個純樸、熱情又樂觀開朗的孩子,這個暑假和芷玲一同到東後寮教會蹲點,希望帶給他們陪伴與關懷,與阿公、阿嬤們共度一個「不朽的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