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屏東永樂社區 - 賴柏源
認識蹲點的過程,只是湊巧獲得資訊,卻對「蹲點.台灣」產生極大的興趣。當時,一瞥校園角落的海報、從學校的網站得知蹲點的資訊,再看了簡章與歷年成果,並詢問參加過的同學的心得,我十分認同蹲點的精神。
蹲點前我參加過幾次大學的服務隊,意識到一群人到了當地提供服務,是有困境的。或許對於當地風情與現況不夠了解,導致提供不適當的服務,成效因此打折扣。但「蹲點.台灣」是以田野調查的模式,以土地為本,送一組兩位大學生到需要幫助的地方,讓大學生以社區居民的角度出發,設計當地適切的服務內容。人力與資源雖變少,卻能發揮更大的效益,也讓社區的需求更可能被看見。
另一方面,中華電信基金會要求我們拍攝每日影片,並以日誌紀錄社區,也鼓勵我們製作紀錄片,更是「蹲點.台灣」的一大特色。有些社區需要的未必是服務和幫助,他們只需要讓社區的特色讓社會大眾知道。參加蹲點走入當地,是以我們的手與口,紀錄屬於社區的特色、文化,抑或是需求、痛點,帶大眾認識台灣一隅的風景,也讓社會了解當地面臨的問題與困境。這是另一種對於土地的關懷,也是社會服務的另一種實踐。
這次蹲點,我們來到屏東林邊鄉,住在永樂社區的福記古厝,扮演15天的永樂居民,受阿珊姐、祐祐安安、丹惠姐、村長、曹爸曹媽、佐佐木姐姐的照顧與陪伴,認識了林邊的美食、蓮霧農村生活、防災韌性、宮廟文化。
對林邊的美食,我十分的滿足。真是羨慕當地人!每天都有機會吃到道地正宗炒板條、牛肉卿超大碗牛肉湯、老地方好吃又便宜的雪花冰、廟口羊肉好吃又大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村長和夫人煮的碗粿鮮蝦、牛肉麵,100分!
蹲點的前半行程在認識(享受)林邊的生活,後半行程則專注在訪談。出發前,我們就寫下所有紀錄片可能發展的主題,到了當地經評估後,決定設定紀錄片議題為「青年人口流失」。
訪談了十幾位林邊在地的居民,包含社區長輩和青年、農民、餐飲業、甜點店老闆後,對於林邊在人口結構與社會的現況更加了解。其實社會大眾對於林邊是淹水重災區的印象,已經是幾十年前的景色,在88水災的十週年後,淹水防治已是十分完善,包含興建及拓寬幾條排水溝、自動抽水排水等防洪措施,已經不必再對於林邊有淹水的恐懼了。但林邊發展的阻礙,就是缺工導致的農村發展的困境,及鄉村面臨的工作機會不足,希望當地政府能推出相應的政策,改善人口外流並帶動人潮,才能讓林邊發展。
還記得蹲點行前訓的講師,沈可尚導演,拍一部紀錄片就要三、五年。他是認真的社會工作者,讓田野調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參加蹲點,讓我有機會執行田野調查計畫和拍攝紀錄片,是難能可貴的社會經驗!帶著這份對土地的熱情,結束蹲點之後回到家鄉,找到對社會與生活的熱情。也藉這個機會,我學習了用電腦作曲編曲的技能,製作「永樂之歌」和每日影片音樂。
今年暑假,我們來到了台灣的南端,和林邊永樂社區結了緣。
作者小檔案
嗨,我是賴柏源,來自台中。目前就讀於臺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三年級,喜歡參加課外活動培養興趣且增加人生閱歷。
今年暑假,我用15天和事前的準備時間,參與「蹲點˙台灣」,透過自己的眼睛認識台灣這片土地,脫離舒適圈,學習獨立與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