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花蓮靜浦部落 - 楊雅雯

在蹲點的過程中,很是記得在一開始培訓時所聽到的「老家」創辦人--陳鵬文老師的分享,當時在聽的那當下就獲得了相當多的啟發與感動,只是沒想到那些內容竟會在蹲點過程中在我心底持續發酵著。

 

還記得老師說「不用急著建立一個多麼希望完成的成果」,「什麼都不要做,如果設定一堆目標,可能會讓你錯過」。當時蠻疑惑老師怎麼會這麼說,尤其蹲點的計畫抑是相當強調成果產出的,也擔心若是抱持這樣的心態到底能否好好的蹲點,會不會僅是成了「不知道在幹嘛的人」。

IMG_7912.JPG

但後來很是發現了老師話語裡所要傳達的意涵,建立對於地方的情感,以及與人之間的那份連結,是長遠且不是具有一定形式的內容,很多的可能性並非在那幾天能夠完成;但倘若能讓影響持續,就像是在這段期間種下一顆很美好的種子,等待它日後發芽成熟,用多一些時間灌溉,成熟的將是更茁壯的美好。

 

由於今年的蹲點計畫在成果產出方面的規定有改變,我們選擇的每日圖文紀錄方式也使得我們不須天天出片,這讓我們的負擔很是減輕,並也有更多的時間認識地方、與族人聊聊。我想這樣的模式很像老師所說的,把更多的心力放在「感受」上,好好地看見地方的價值與特別,找到部落之於自己的關係,很多的可能性才因而開展。

 

像是由於我也很剛好與去年蹲點的學姊有認識,我和巧瑩聊了很多,去年和今年的狀況其實蠻不一樣的,因為蹲點團隊自身不一的情況,也因為部落人的流動,更因為計畫成果產出的規範不一,我們的經驗其實有些落差。去年的他們因為要剪片,通常都待在協會的辦公室工作,或是在日落後即回去住處忙碌;再加上,由於他們有夥伴吃素且不飲酒,在部落聚會的過程中,他們顯得較難融入。而今年的我們,則有較大的彈性時間能運用,即便也仍會熬夜整理照片和梳理心得,但那些也是我們相當想回饋予部落,且增加與族人間互動的方式。

 

埋下的種子會在某天發芽,蹲點當下的灌溉將成就更多的往後。

於是,在蹲點結束後的一個月,我再次回去了。

IMG_9296.JPG

下公車前,同車的乘客問我怎麼會在這站下車;下車後經過小吃店時,也有族人問我的目的地就是這站嗎。駛過的車突然停下、搖下車窗,驚喜地叫住我「你怎麼會在這」,好多訝異與疑惑的口吻都在問我為什麼回來;甚至還有隔壁的部落青年問著我「你怎麼在這,從祭典就看見你了,你是在這邊待了一個月嗎?」。

 

關於我的再次回去,讓許多人感到驚喜與訝異,但其實真的沒有特別的原因,那份想念驅使我再回來,想回來過過日子,感受平淡的生活,離開都市喧囂,靜靜的再過上一段看海的日子。

 

謝謝這個計畫讓我感受到以往從未感受過的美好,也讓我像是多了一個「家」,多了一個眷戀也將一次一次再回去的歸屬之處。

 

在開始前不特別設定收穫,也不強調一定得有甚麼形式上的產出,但在感受到美好後,總會希望自己能有多一些價值,好替這個美好的地方多留下些甚麼,也讓這些美好讓更多人知曉和感動。

IMG_3892.JPG

作者小檔案

楊雅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南人,喜歡與地方與人有連結的事

看見背後的背後

總嘗試別人不曾做的事,雖然看起來傻,但我認為手及腳上的繭,以及指縫的泥巴,都代表著曾經走過做過的,是不會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