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基隆 過港社區 - 甘媄心
我是土生土長的宜蘭人。宜蘭是一個很美的地方,無論風景還是人文,我都深以身為這片土地上生長的人為傲,也希望這裡不要只被定義為城市的後花園,不要只是觀光客假日的旅遊勝地,真摯地期盼,宜蘭的好能被更多人看見並且珍惜。
因緣際會之下,我認識了「蹲點・台灣」活動。起初,只是覺得也許能夠趁機磨練自己在系上所學,學習拍攝、剪輯,進而產出好作品,僅此而已。後來一次一次的課程與行前練習,說實在的,過程很繁瑣也很折磨人,曾經數度問自己何必花費諸多心力在這些事情上?然而一路以來,每一次討論激盪的火花、每一次反思,都讓我試著喚起曾經對這片土地關懷現在卻已沈睡的心。
在過港的日子,時光流動得特別緩慢,這裡街上充滿寧靜溫暖的氛圍,舊時的建築造景、逐漸老去的人文風貌,這裡是北台灣的小角落,是基隆的某一個社區,卻好像距離繁華熱鬧的基隆市區隔了一個世界。對我來說,現在回想起這十六天,我會想到的是巷口很近的機車聲、雜貨店櫃子上陳列的糖果零食、此起彼落的招呼用語,還有早上十點多從社區發展協會飄散的飯菜香。
如果說要我為過港下一個註解,這裡給了我像家的感覺。
這裡可能沒有很強烈的風格文化,但我認為這裡的人們就是這裡最好的寶藏。社區的大家幾乎都起得很早,這裡的住宅建得很密,左鄰右舍彼此照應、問候,是現代城市裡缺乏的溫暖,在這裡卻可能是他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生活常態。這裡的銀髮族們不像銀髮族,他們不曾因為年紀放棄享受任何人生有趣事物的機會,跟著他們參與兩個星期的樂齡生活,創意縫布課程、土風舞、擊鼓作樂,我能看見舉手投足間,他們的活力以及對於生命的熱忱,專注並且保有童趣的心繼續認識這個世界。
所以我常常在這些老人家的身上看見自己爺爺奶奶的影子,想起了在老家的阿公阿嬤。我想,蹲點的目的除了協助地方發展數位化建設之外,更多的是讓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重新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經留意過自己生長的土地,或是身邊的人需要什麼,擁有資源的我們可以試著為地方做哪些事,而讓這些應當被看見的角落能夠發揮價值,而蹲點也許就是給予我們一個走進這些小地方的機會吧!正因為如此,學會深入理解,才能減少誤解。
過了一兩個月再度回憶第一次走到過港的時刻,當下有一種誤闖的感覺,像是闖入了這裡平靜的日常,或許我那刻確實攪擾了這裡的靜謐;然而,十六天過後,對於這裡的一切我不敢說瞭若指掌,但我相信若之後某天有機會再次搭著火車,待車停駐在暖暖車站,耳畔響起單曲輪播梁靜茹的〈暖暖〉,我會下車並且踩著今年夏天每一個步過的足跡,去找找熟悉的面孔,那些夾著皺紋、摻著白髮,卻笑靨如花的阿公阿嬤,和他們說一聲好久不見。
生命裡譜上一頁在他鄉短暫生活的記憶,對這裡的人來說我們可能只是短暫的過客,我還是希望我們能惦記著對彼此的想念,繼續好好生活。
作者小檔案
宜蘭人,上來台北念書之後最喜歡在回家路上看著雪隧旁邊的龜山島發呆。
喜歡和人產生連結,喜歡去到新的地方探索未知,希望能夠透過各種紀錄方式,用更溫暖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