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新北三峽復興堂 - 徐品蓁

三峽基督教會復興堂坐落於一棟大樓之中,外觀並不起眼,裏頭卻承載了無數位小朋友的夢想。還記得剛來到復興堂的第一天,佩雯老師帶著我們到各個班級自我介紹,看著有些小朋友露出害羞的表情,有些小朋友積極的向我們介紹他人,當時的我們還不太明白,復興堂為甚麼是蹲點的據點之一。

 

直到幾天過後,我們與孩子們長時間的相處,觀察不同小朋友日常,有些小朋友會主動告訴我們他們家庭的狀況,才知道這裡的孩子有的是經濟弱勢、學習弱勢,或是家庭弱勢。

 

印象最深刻的孩子是一對國小兄妹,妹妹叫做小芳(化名),哥哥叫做小與(化名),小與非常照顧小芳,小芳也非常依賴哥哥,他們兩人會一起走到暑期課輔班上課,放學再一起走回家,而真正跟他們熟絡是在到復興堂的第一個星期六。

 

通常課輔班只有一到五,所以除非是周日禮拜,否則星期六來的大多是國中班學生,但這對兄妹周六也會來到復興堂。蹲點的第一個周六,我們對復興堂不論是人或是地方都還不熟悉,所以我們跑去與小芳、小與搭話,在玩了一整天後,他們告訴我們,他們的媽媽因為精神狀況不佳正住在醫院,爸爸晚一點會去看媽媽。雖然說出這句話地當時,他們就像在描述一件事情那樣童言童語的說著,但從孩子口中說出來還是有些違和。

 

在那天之後,這一對兄妹可以說是我們在復興堂最親近的孩子,中午睡午覺,小芳會睡我們旁邊,小與會跟我們討論我們每天拍的影片,而每天我們要離開復興堂時,小芳總會淚眼汪汪的希望我們能晚點離開,縱使隔天我們就會再相見。

 

有一天,復興堂課輔班主任小欽哥提醒我們要拿捏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因為小芳可能將母親的形象套在我們身上,但在蹲點結束後,對孩子來說又是一次離別。那之後,我們還是跟以前一樣跟小芳小與玩耍,但我們開始會在過程中和她討論情緒的處理方法,在她難過、生氣的時候,可以怎麼做來緩解情緒,希望在我們離開後,對她的影響會少一點。

 

小欽哥是復興堂課輔班的主任,待在復興堂四年有餘,有一次與他閒聊的過程中,不禁問起有哪些孩子是從四年前就待在復興堂到現在的?小欽哥嘆了口氣回答道,「不多了,外面的世界太吸引人,很多上了大學就很少來了,但也有老師是以前受到復興堂的照顧,現在回來照顧孩子的。」小欽哥希望可以透過傳承把愛一直傳下去。

07-2.jpg

暑期課輔班期間,孩子們的課程很多元,有律動課、手作課,還有環島送愛心的林波夫婦來教小朋友做饅頭,小欽哥說:「我現在想找Youtuber來演講,因為我知道我們有些孩子想當Youtuber。」在這裡,所有的人都在為孩子盡一份心力,希望補足他們生命中缺少的那部分,向他們傳達無限的愛,而這份情感也會透過一代一代的傳承永遠流傳下去。

作者小檔案

徐品蓁
政治大學

徐品蓁,20歲,台中人。

就讀政治大學三年級,喜歡與人交流,樂於記錄下生命的每個瞬間。

相信世界隨時都有美好的事正在發生,等著我們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