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花蓮鐵份部落 I - 華萱

文健站不只是文健站,是阿公阿嬤的家

「阿嬤回家了嗎?」居服員姊姊問我,一直都覺得生活在一個地方好不好,不單只是它的設備多新營、多科技,更多是在這裡所接觸的人事夠不夠溫暖?鐵份20天,讓我對居服員的工作有更深的認識,推翻了我以往的刻版印象,也更加確信這一個神聖的工作。鐵份文健站裡有些長輩是不便於行動的,也有長輩身體是需要被長期注意的,居服員姊姊們每個人都對長輩狀況瞭落指掌,也都會每天輪流推著輪椅自己走去阿公阿嬤家親自接送阿公阿嬤往返文健站。「這個阿嬤的飯不能太多!這個阿嬤不能吃魚!」每個細節居服員姊姊們很仔細的注意著!

 

在鐵份,林勝居阿公是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個長輩,看著中國醫藥大學中間的小小草坪,我還能看清楚跟聽見阿公隻身騎著摩托車在193縣道向著香蕉園去,踏過草堆裡的那一串又一串的香蕉。阿公總是文健站開站第一個到的,剛開始的時候還以為因為阿公就住在文健站的後面,所以理所當然也會是文健站裡第一個到的,也是出席率極高的唯一男性。但其實我並沒有覺察這個特別的現象,一直聽到其他阿嬤跟居服員姊姊們常常一句玩笑話: 男主角 !大家靠在一起大笑著。場面一片和樂融融。 我也才意識到說阿公真的是唯一,這個在文健站男女失衡的現象,根據我自己小小的觀察與muni討論,大多因素可能是因為男性長輩性格上相對女性長輩較不易親近群體,也因為經濟工作壓力的關係,除非真的有身體健康上的問題,大多都還是會選擇在農田裡工作,因為對長輩來說可以做就繼續做!也是我一直很欽佩鐵份老人家的一點。

阿公背影.png

阿公給我最深刻的是他帶著我們過了一天他下午的生活時光。他的家小小一間就在文健站的後面,白色的牆壁、藍黑色的屋頂,屋內乾淨整白色的牆壁上掛滿跟阿公有關的所有照片,阿公一張一張照片介紹著,熟悉流利的把照片裡出現的每個人都清楚的告訴我們,雖然有些問題沒被接受到,有些字句不是被聽得很懂,但可以確定的是從阿公講述照片故事的神情,可以看出這些那些日子他很用心的生活。唯獨一張阿公妻子的照片,讓他的情緒激昂,可以感覺阿公還是很想念著阿嬤。儘管一個人生活著,阿公很勇敢的面對很多時候我都不敢想像的寂寞,或許阿公也不覺的孤單,當他用力的將自己融進文健站,去靠近文健站的每個人,在這裡我懂了阿公的第一名到,不適單純的第一名,是對文健站的愛與依賴,是當我們在台上上課,阿公認真聽講,遊戲盡情的玩、開心大笑的樣子。

阿公說故事.png

文健站是一個資源的平台,不管對長輩、小孩都是一個學習的地方

鐵份部落文化健康站開站時間在平日的早上九點到下午的四點。是阿公阿嬤的上課時間,也是他們大量接觸人群的黃金時段。我覺得更多部落需要這樣的地方-鐵份部落文化健康站。部落青壯年人口外流的相當嚴重,家庭失能狀況越來越明顯,在文健站出現的不再只是老人家,有很多是部落的孩子們。不要說暑假、寒假,假日一到孩子們便失去了學習的場域跟安全的育樂地方。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課程時間,我們是帶著阿公阿嬤以及小孩子們一起互動的。

長輩孩子.jpg

文健站真的像是一個資源的平台,這裡有很多新鮮的事情每刻都在發生,阿公阿嬤想出來的新點子、上課老師帶來的故事和技能,總會有不一樣的人來到這裡去增添鐵份部落的生活色彩。

 

ㄍㄟㄍㄟ叔叔(ㄍㄟㄍㄟ阿嬤的兒子)說:「文健站很好啊!媽媽可以在那邊學習。」給給阿嬤是我在文健站裡感覺最健康的,年紀有80幾歲了,但還是可以健步如飛,還一直邀約早上六點我們一起去田邊散步,阿嬤也算是我們的頭號粉絲,什麼課程、什麼事情都一定是會想到我們,他還自己花了一整個下午準備了一整桌的好吃的飯菜,邀請我去他家吃飯聊聊天。阿嬤真的很喜歡文健站, 因為其實整個文健站,只有兩個阿嬤是客家人,也聽居服姊姊說阿嬤花了一些時間適應了這樣的模式,但阿嬤現在非常適應、也非常開心,在課堂上還會主動跟其他人互動。

阿嬤ㄟ.jpg

也可以從這裡看到文健站營造出一個棒的環境,他是一個為部落注入新思維的資源平台,更是一個族群融合、彼此互賴互愛的家。

作者小檔案

華萱
中國醫藥大學

我是華萱,重考兩次後就讀中國醫大中醫系的原民生,自己騎著野狼125經過合歡山橫過台灣。對世界充滿希望是我一直以來生活的態度。我喜歡冒險,喜歡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認為生命的精采是自己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