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花蓮邦查農場 - 農夫,讓植物可以茁壯的土壤(下)

     在和邦查的農民以及一些附近的小農接觸後,發現他們很多都是為了生活,為了養育子女,認真工作,不畏艱難與辛苦的一群人。他們可能沒有受過很高等的教育,但在生活中也常常去思考人生的意義,或者是也發展了一套獨特的待人處事方式。他們可能沒有太多的資源,但是他們有一顆樸實且肯吃苦的心。

      一直以來,我對於農夫存在著嚴重的偏見,認為他們是不會動腦思考,創新力不足,保守並且務實的一類人,但其實這是對他們的標籤化,是我想像中的農夫的樣子,而不是實際接觸過的,真正接觸了以後,發現農夫也有百百種,有人順應著自然,有人具有理念希望可以改變環境,也有人是單純的在其中找到滿足及快樂,每一種人都很有趣,也都有他們的人生哲學。

▲路邊的稻穗,像農夫一樣謙虛,但是結實累累,裡面都是豐富的智慧。

      當我們問到他們的工作經歷,很多人回答國中甚至是國小畢業就出去工作了。今年六十多歲的海公公說:「我國小畢業就去放牛了,之後做了很多工作,也去了很多地方,最後才回來種田。」已經當阿嬤的連妹說:「我以前有學美髮,這一直是我的興趣,做了很多年,後來覺得競爭太多就回來種田了。」

     他們很多是因為自己不適合讀書,或是家裡的資源不足,才這麼年輕就出社會,比我們提早了好多年去歷練,去了解生存在社會的艱苦。相比之下,我們真的幸運很多,可以繼續升學,學習新的事物,未來有更多選擇工作的權利,我們所擁有的資源比較多,也有更多的時間去發掘自我,找尋屬於自己的道路。

IMG_2148.JPG - 邦查農場

▲插在土壤上的玉米苗,就像是我們,在很多人的幫助下成長茁壯。

      我們能夠有現在的選擇權以及自由意志,也是用他們的辛苦奠基下來的,他們播下了種子,細心地耕耘它們,最後讓下一代的人收成。在種田的過程中,我除了體會到食物的得來不易,更發現其實我們能夠有這麼充裕的物資,是非常多的人所努力的成果,我們是從他們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植物,應該要感恩的事情很多。

      現在的社會有太多世代的衝突,小至家庭,大至國家,如果在其中我們不再使用標籤去定義一個群體,而是真正的去接觸、去理解,並用更感激的心去看待這些把我們撫養長大,或是用汗水創造經濟奇蹟的人,了解他們保守之中所堅持的理由,我們更能夠用寬容的心去對話,而不是用激烈的抗爭,去傷害某個群體才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