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花蓮邦查農場 - 巴奈,大自然會為我們找到出路
巴奈·古木,在十六歲時離開從小生長的光復鄉,為了賺錢到台北工作,待了幾十個年頭,終於在四年前下定決心回到最熟悉的山林,除了因為要奉養中風的老父親而去邦查農場工作以外,巴奈也有自己的田地,她在裏頭種植黑豆,除了經濟作物以外,還有野生的果樹,以及原住民常常食用的野菜。
▲接受訪問的巴奈,耐心地告訴我們她的想法。
「這是咸豐草,它可以泡茶來喝,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巴奈跟我們介紹了很多我們平常以為是雜草的野菜,例如黃藤的藤心其實是可以吃的,牧草的心也可以吃,另外還有龍葵、昭和菜,很多都是我們並不了解的植物,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把它們當成雜草去除,反而錯過了一樣自然的食材。
「只要是牛吃的,我們都可以吃。」以前人們沒有足夠的資源買食物,因此野菜成為阿美族很重要的食物來源,那是老祖先所傳承下來的智慧結晶,與大自然共存,大自然生產出什麼就食用什麼,就這樣一代傳承一代,成為一個獨特且有趣的文化。然而,在這一代卻有很大的斷層。「我們太嚮往外界的生活,反而忽略了我們的本質。」巴奈有些遺憾地說。
▲在田間辛苦除草的巴奈。
當我們問到關於有機農業的問題,巴奈反問我們什麼是有機農業?當我們照本宣科時,巴奈提出一個有別於常人的看法:「有機或慣型只是一種對於耕作方式的定義。」每一種植物,本來都是自然生長,是人類在種植了以後,才以有沒有噴灑農藥、受化學藥劑汙染來區分為有機和慣型,而不管是哪一種,我們其實都影響了植物的自然成長。
我們認為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就是有機,或者是沒有化肥、農藥,不傷害環境是有機,甚至有些人看到標章,或者價格比較貴就認為那是有機,但是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以我們人為出發點,我們以為採取了這個方式,可以吃得健康、安心,也可以保育到環境,但是出發點仍然是人,而不是自然,採用溫室,或者是使用較好的有機肥料,其實也都是用我們的方式來決定植物怎麼生長。
▲巴奈田裡自然生長的野生蓮霧,吃起來酸酸的。
對於農業缺工的困境,巴奈也是採取她一貫的人生哲學:「大自然或大環境會為我們找到最好的出路。」就像是原住民的野菜,沒有人為它們澆水、施肥,不用去干涉它們,乾季來臨可能全部都枯死了,但是在下一次雨季來臨又可以重生,而所生長出來的枝枒,會比以前更為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