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進會 II - 陳安琪
排灣族是個將藝術、美學與哲學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族群,生長在排灣部落的人們,從小受長輩們的薰陶,自然而然便繼承了過去流傳下來的美麗傳說。在台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蹲點的最後一晚,我們在部落教室Talem小米學堂。對部落的教學、文化傳承富有使命感的教室主持人藍保,用故事加深我們對部落的認識,也深植我們對排灣部落、土坂部落的喜愛之情。
我們從排灣族的信仰觀、生存觀聊到最為人所知的收穫祭、五年祭。其中亦談到了頭目的信物:熊鷹羽毛。有七、八段紋路的羽毛,象徵著頭目家族,過去的故事中是由頭目親自從雄鷹的身上拔取下來,因此,其他任何階級的人都不能冒用,一旦被發現有人冒用,頭目會直接將其羽毛從頭冠上拔下。然而,這只是雄鷹羽毛的其中一個故事。藍保說:「在土坂這裡還有另外一個關於羽毛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雄鷹的羽毛脫落了,掉在路上,擁有七段紋路的美麗羽毛,可想而知,經過的人都很想將它佔為己有。然而,長輩們說應該讓羽毛留在原地,因為當你經過時,你會讚嘆羽毛的美麗;下一個經過的人也會讚嘆它的美麗。讓它留在原地,後人經過都能看見它並讚嘆它的美麗。一旦有一個人撿起羽毛,後人便無法看見它的美麗,而那人的貪念也被啟動,這是最可怕的,因為接下來,人的慾望只會更加高漲,想要取得更多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最終遭致厄運。藍保說:「美麗的東西,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
在故事中,我領悟到這就是排灣精神,它在告誡人們不應該去破壞自然法則。就有如鳳蝶樹,金黃色的花朵點綴其上,讓它看起來典雅可人,可是一旦我們只看見它的美麗(奪走了這棵樹),卻沒有想到它是鳳蝶賴以生存的樹木時,我們便破壞了大自然的生存規律。這樣的傷害,大自然是承擔不起的;間接地,人類亦會遭到反撲。排灣族強調與自然共存、共學,也因此他們的生活方式得以保持簡單,卻又面面俱到。
而最重要的是,在交流過程中我發現,除價值觀和信念有些出入,其實排灣族人和漢人的生活類型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例如:新居落成,他們有家屋神;樑柱有樑柱神,另外,也有保平安的土地神。基於崇尚自然,他們的神祇不需要有臉、身體,因為當你相信它們存在,它們就確實存在。在山林裡,一個很簡單的石頭或木材經過巫師的儀式,就是一個神,經過的人便會知道這塊地很神聖,不能被破壞。反之,漢人的土地神擁有特定的長相,土地公廟也有固定的據點。雖然有不同的祭拜方式,本質上卻都是相通的。
過去,我以為原住民與漢人是兩個分離的群體,然而,經過這十五天的洗禮,我意識到我們所看見的差異其實都很微不足道。仔細觀察,那些差異是具創意且美麗的,是差異的存在才能各自展現特色,是差異的存在讓我們得以共同生活在多元的環境下。而我們彼此都在互相學習,在差異之間緩慢築起一座理解與尊重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