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嘉義東過社區 - 陳昕語
在蹲點的日子裡,我們每天都會更新一支日誌影片。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素美姊非常用心地幫我們宣傳,不僅將我們的影片分享至東過社區的臉書社團,更是走在社區內逢人就詢問:「有沒有收看我們家兩個台北妹妹製作的影片呀?」。因此,我跟瑜彣經常騎著單車在社區內穿梭時,都會有不認識的居民熱情地與我們打招呼,表示自己都有在關注我們的頻道;有時候,我們稍微晚了一些上傳新的影片,還會收到社區居民充滿期待地催促。現在說起來,依然還是感到有些害羞,一瞬間我們好像成為了東過社區內的大明星。
還記得有一次,當天剛好是我們在關懷據點舉辦給社區小朋友們的一日營,有一位看起來也是大學生的陌生臉孔也來到據點,詢問之後,我才知道原來他是社區內一位阿嬤的孫子。這位孫子很親切地與我小聊了一下,他說他有收看我們的影片,在影片中,他看到了他過去未曾見過的阿嬤活潑有趣的模樣,也不曉得原來平時阿嬤在社區的生活是這樣的多采多姿,所以很感謝我們製作影片,也讓他特別想利用這次的週末,回到東過,來探望阿嬤。這是第一次感受到原來我在社區的所作所為,是如此的有影響力。這不只是我們的蹲點日誌影片,更可能是居民與在外的家人聯絡的媒介,或是促成人與人間,更加靠近的契機。
除此之外,平時在我們的頻道上或是社區的臉書社團內,也會有許多居民與我們互動,分享對我們的想法與回饋。有一回,一位目前並不居住於東過的居民向我們留言,希望我們可以介紹一些社區內的景點,使如他一般在外地就業或求學的思鄉人們,可以與我們同遊。為此,我們在離開社區的倒數第二天,特別製作了「過路景點特輯」。此篇特輯,收到廣大的迴響,有些同樣在外的居民表示,不僅讓他們一解相思之情,更知道將可以如何向他人介紹他們所生長的故鄉。我那時候忽然了解到所謂的「觸景生情」,對於在外的居民而言,他們對於家鄉的關心不曾少過,現在網路普及,科技發達,遊子之情有了更多元的表達與排解方式。
在某一次的晚餐時,素美姊與我們分享為什麼她如此用心地經營社區的社群網站(社區臉書社團、社區發展協會粉絲專頁),她表示最主要的原因,即是希望在外的子女,可以透過社群網站,即時接收社區長輩們的日常消息,了解到家中的老母親或老父親受到社區良好的照顧,使他們在外可以放心就業或求學。另一個原因,則是想說,若是將社區的社造成果完成紀錄並呈現,再透過社群宣傳,或許可以為社區吸引更多資源投入。我聽到時,其實內心十分驚訝,我從沒有想過一個看似簡單的社群經營,背後承載著這麼多目的與期許,更讓我佩服素美姐對於社區事務的用心良苦。
此時,素美姐話一說完,拿起手機,一邊確認志工群組內明天中午據點內老人共餐的菜單,一邊對我們說:「明天下午我們一起去訪視堤防旁兩位獨居的阿嬤喔!」。我想,不只是社群網站,東過的每一個小小的細節,都因為有素美姐與其他志工們默默地辛勤付出與守護,才能夠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