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基隆 過港社區 - 周亮彤
「滴水穿磐石」
剛來到過港的第二天,我和小媄決定前往暖江橋公園觀賞基隆河的壺穴景觀,畢竟第一天從暖暖火車站路過暖江橋到過港時,只有粗略的和壺穴以及基隆河相見歡,再加上也有去黃臘石文化館,吸收了很多關於壺穴的小知識,想說可以好好和它相處,培養培養感情。
河濱公園真的很美,可以看的東西也不少,沿途種植了很多台灣原生植物,也都有立牌子詳細介紹這些植物的身家背景,搭著風光明媚的早晨,在河邊走走委實是一種享受。
其實壺穴地形並不是每條河流都會出現的,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才會形成。基隆河上游因為豐沛的降雨量,充足的河水在運行中裹著不少礫石前行,礫石跌跌撞撞碰到中游過港地區的砂岩,日積月累的打磨使得河床出現一個一個為礫石量身定做的洞,學名壺穴。如果河水太熱情,這些壺穴還會到隔壁人家串門子,形成聯合壺穴,或是加蓋自己的家,形成穴中有穴的複合壺穴。
在暖江橋東邊的壺穴是整條基隆河發育最好的,長相也千奇百怪,有像龍的、像面具的、像猴子的,還有很多等著大家一探究竟,暖江橋河濱公園等著大家大駕光臨!
(資料來源:暖江橋畔的告示牌、黃臘石文化館壺穴介紹)
「珠圓暖玉潤」
過港早期是屬於文教區,匯集了非常多藝術人才,暖韻合唱團是由過港聖光堂的譚國才牧師發起,夥同美香老師,帶領社區愛唱歌的居民們用音樂造鄉,給大家一個發揮所長的空間,更傳遞溫暖。
沈澱了好久,還是深刻感受著從暖韻合唱團獲得的悸動。非常榮幸受到合唱團指揮陳美香老師的邀請,我們在過港的週日午後時光充滿樂音,也充滿溫暖,是那種會散發著光輝的暖,暖到心坎裡。
真的很神奇,一個地方的社區合唱團,讓大家唱出了歸屬。眼神騙不了人的,聲音也騙不了,那種對一個地方、一群人的關愛,人跟人之間的共鳴,實實在在。聽完暖韻練習的第一首歌,我整個自我控制機制瓦解,明明也不太知道歌詞唱的是什麼,但就是很感動,眼眶泛淚,胸腔都被充滿的那種感動。
好難用文字完整敘述那種被觸動到的感覺,不單只是歌聲,還有每個人之間很緊密的連結,練習閒暇之餘,大家邊吃石花凍邊話家常,也很熱情地和我們聊天,每個人都笑咪咪的,人情味濃厚到不行。
「化腐朽為神奇」
記得第一天我和小媄在活動中心外圍晃的時候,遇到了一位阿嬤,她看我們在拍照很熱心地跟我們說後面的藍雀比較美比較好拍,還很自豪地說,這是他們大家一起完成的。難以想像從瓶蓋搜集,到拼貼到牆上都是由社區志工們親自動手,甚至除了瓶蓋畫之外,活動中心有一整面牆上掛了過港的地圖,也是志工們一針一線,手工縫製出來的。也許也是因為有這樣的革命情感,這個社區才會這麼有溫度。
來到過港的人,大概很難不注意到建築物後方整面的瓶蓋拼貼,我們也不例外。一開始還以為是協會找了某個藝術家合作,共同創作出來的成品,而且不光是藍雀,四周也圍繞著白鷺鷥、夜鶯等等附近常見的鳥類。結果聽秀英阿嬤一說才知道,哪有什麼駐社區藝術家,根本從頭到尾都是社區居民總動員,慢慢養出來的(真的很驚人,據說是台灣目前最大幅的瓶蓋拼貼畫)。
而且秀英阿嬤很厲害,參加好多社區活動,課程幾乎都有上,有打鼓、有拼布、也有合唱團,還會寫很好看的書法、畫很生動的畫,連運動都參一咖,前幾年還游長泳,最近都在協會上運動課程。阿嬤說她年輕的時候更活躍,但現在也是啊,還是很認真生活,把每一天都過得很有意義。
作者小檔案
台北人,但從出生到四歲都一直住在基隆,是半個基隆人。
喜歡聽故事、喜歡說故事、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呈現故事,透過文字、照片、影音,希望可以把自己在其中獲得的感動或收穫傳遞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