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花蓮縣復興部落 - 李盈

「只要用心在復興部落待過,就算是一天,就是復興人,千萬不要當負心漢。」

慧芬姐這段話深深的印在我們腦海中,十四天包括後來又再回去的一天半,這是一趟心境的起承轉合,有別於以往的生活,回臺北以後也會覺得一切如此的不真實,真的只有膚色是真的,但一整趟的旅程,依舊清晰在腦海裡迴響。

 

出發之前,不敢有太多的想像,害怕一切與想像落差太大,但是電話中的慧芬姐與小花,總是熱情的讓人融化,期待遠大於我們對於未知的恐懼。微笑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見面沒有太多的適應期

,但對於快速割稻這件事我們倒是適應了不少的時間。

復興部落1.jpg

兩個禮拜間,腦袋一直浮現一個問題,對於一個部落只剩下老年人,真的很感慨,是怎麼樣的一個變遷,會讓一個本來上百人的部落變成這樣,而當阿公阿嬤們逐漸變老了不在了,復興部落還是復興部落嗎?但看到那麼多外地的年輕人願意參與幫忙,更是萬分感動,不管是為了什麼樣的目的前來這裡,願意為部落付出是我們共同的目標,每個阿公阿嬤都是寶。

 

來這裡看見的人事物很多,慧芬姐的努力執著、無私的付出,不論被誤解還是怎樣,只要為了部落好的事就盡全力去做,這樣的堅持已經很久很久,而她也決定只要自己還有能力的一天就不會結束,小花的單純與堅持,原本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因為一趟藝術家之旅而到了復興部落,也因為阿公阿嬤的感動留了下來,其實很敬佩他的勇氣,亮的豁達黑人的大方元峻的沈穩,還有阿公阿嬤們的生活知識與可愛,這些都是很珍貴很珍貴的寶藏,來這裡在空閒的時候都會不斷的思考,思考著生命思考著人性,生命總有盡頭,人性不斷改變,但這裡的人一直都那麼單純可愛。

復興部落19.jpg

後來因為復興節又再回去一次,本來以為是回去玩的,但竟然分配工作有我們,慧芬姐真的把我們看得很重要,再跟遊客介紹的時候難免有點心虛,但那種人與人之間直接的交流真的是很幸福的事。

 

這裡的生活步調單純簡單,一來就覺得自己好像漸漸地融入這裡,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不需要太多的適應,在這裡我們是家人,每天見到會彼此問候,反而回到台北一切瑣事上身,只會覺得無比煩躁,其實腦中也重複想著,會不會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著,但這樣的想像也只是短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所以還是要把該走的路走完。

復興部落12.jpg

很慶幸有這個機會可以真的親自到部落一趟,也很高興可以參與割稻這個盛大的活動,一起坐在廣場看星星,一起聚在一起欣賞阿公阿嬤的音樂表演,一起曬著太陽流著汗。不知道之後還能夠回來多少次,也不知道再次回來後這裡會變怎樣,也可能不會再見面,但記憶中依稀會聞到那種專屬於復興部落的淡淡米香。DIPIT是在河流中附著在石頭上的貝類,象徵著堅韌不拔的精神,今日我們雖然離開,這種精神卻伴隨著我們走日後的路,一日復興人,終身復興魂。

作者小檔案

李盈
輔仁大學

我是李盈,今年二十一歲,在這個迷惘的年紀, 還搞不太懂生活的意義,在不斷的與人交談中,更加的暸解自己,每一趟旅行,都是與自己的一場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