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花蓮黎明教養院 - 歐孟婷

重新認識「教保員」

 

大學就讀社會工作學系的我,對於教保員這個職業其實並不陌生,甚至我也曾經擔任過相同的角色。沒有想到的是,在這短短的17天裡,花蓮黎明教養院的教保員拓展了我的認知。

 

負責肯納專區的教保員-伊軒老師,看著她每一次與肯納兒的互動都能讓我重新認識教保員。重複的語句、一次次的教導、耐心等待肯納兒的回應等,每一個伊軒老師的小舉動,你都能發現她那由衷為孩子著想的心。黎明教養院內為肯納兒設計多樣的課程,包含:折毛巾、再生紙製作、體育課等,經由伊軒老師講解,我們可以清楚理解課程設計的初衷及成效。然而,透過這17天的跟班觀察,我認為課程的設計固然重要,但是,教保員在課程中如何引導肯納兒,更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教保員要將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一次、十次、甚至百次地重複講解和帶領。還記得我與蹲點夥伴只是想記錄下折毛巾的步驟時,我們必須努力回想,才能想起這些「被拆解」的步驟、這些我們自然而能夠學會的技巧。教保員則要將這些我們如同反射動作般的事情,一步步慢慢地教導肯納兒。你能想像這需要多少的耐心與堅持嗎?設想今天是你要教導孩子「將毛巾折好」你願意花多久的時間?一個小時、一天還是一周?如果需要一年,你能有足夠的毅力嗎?「我自己做,更快更省事。」我想是很多照顧者、教保員曾有過的想法,過去的我在帶領身心障礙者時,也常常會有這樣的念頭。而在伊軒老師身上你卻能看見不畏麻煩,在生活大小事上,都設想讓肯納兒有可以學習的機會,所以更加佩服伊軒老師的不遺餘力。

 

看見伊軒老師與肯納兒的互動,我才發現過去不管是藉由自身經驗,或者是書中所學,我對於教保員的認識不夠深刻。在蹲點活動前,若要我形容教保員,我想我的回答會是一個能妥善照顧身心障礙者的人。但現在,如果重新問我,我會回答你,我在教保員身上看見的,

是用心的教導,

是用力的堅持,

是用愛的陪伴。

 

訪談-猶如與過去的自己對話

 

「他們的世界我們不懂,我們的語言他們不懂,但相處之後就會變成,我們心靈的交流是任何人都不懂的。」當問到當肯納教保員的成就感時,伊軒老師這樣說著。

 

在來到花蓮黎明教養院前,我剛帶領完六天五夜的肯納兒營隊。營隊過程中,我對於自己有很多的疑惑。面對肯納兒時,困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的教學、擔心自己的照顧等。這些不安我本是要留給自己慢慢消化,但卻在訪談伊軒老師的過程,化解了所有的不確定。

FC50CA83-C547-4C61-8E00-F36D3597CFBE.jpg

與肯納兒的相處,你最大的成就感會是旁人無法體會的,它是心靈層面的獲得。你能知道伊軒老師在訪談中平淡說出的字句,卻是她用多年經歷換得的體悟。你得放下你對事物的標準,重新調整你心中那把尺的刻度,才能夠重新看見自己,才能慢慢能感受肯納兒每一次與你的點頭、擊掌與牽手,是包含了多少他對你的依賴及信任。

 

作者小檔案

歐孟亭
彰化師範大學

高中在書堆中,發現自己喜歡與人互動。
大學念了社會工作,覺察自己的藝術夢。
研究所讀了藝術教育,確立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希望未來能深耕專業、多方學習,持續發現自己的不同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