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臺南新化清水社區 - 邱明怡

在王鼎鈞的《碎琉璃》中他寫道:「故鄉是一個人童年的搖籃,壯年的撲滿,晚年的古玩。」在大目降兒童宋江陣中我看見了童年裡,故鄉之餘孩子的那份愛護與疼惜;在宋江陣志工、陳老師和社區大哥大姐的壯年服務中,看到積累的厚實力量推動著社區更加美好;在關懷據點志工阿公阿嬤、宋江陣師傅的皺紋裡,發現看淡世間後樂天知足的豁達和與人為善的熱心付出。

 

我想,在一個地方住幾十年的人,與周圍環境及厝邊頭尾的情感或許就是這樣與日俱增吧,細水長流清清淡淡,無論是土生土長的新化人,或是他鄉變故鄉移居而來的人,新化如今儼然成為他們的家鄉。也許只有等到老了再一眼回望這些年關於家鄉的滴滴點點,土地和記憶會交織編唱成一首屬於這個時代,我們的歌。

 

在里長、校長等所有關於老街變化的訪談中,我也第一次從在地人口中聽到對新化老街變遷的想法,蠻贊同不奢求一定要保留老店發展成如鹿港、九份那般的觀光老街,重要的是在商店自己的專業中深耕,並隨著時代不同,消費模式不同而有所轉變。但也同時明白了有些老店無人接手而可能會關閉的無能為力,像棉被店、打鐵鋪、中藥行這些昔日光彩可能有天也會終將被時光洪流埋沒。

阿嬤古早味冰店.jpg

段我逐字打的訪談記錄,當我們問新化在地人會不會擔心老街沒有老街以前有的樣子時,他很直接爽朗地告訴我們:「不要陷入一個刻板印象,時代會進步,街道就是一個商業街,它也會改變。你如果現在還在賣棉被誰來跟你買?你如果是自己的房子你每一天,縱然不需要付房租天天看著外面人來人往,沒有人來跟你買棉被,你要不要改變?」聽到這裡我有種被打醒的理性,是啊,時光會汰換不少適合生存的店家,為什麼要拘泥在「該有的」樣子?「連種田的農具都會改變,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叫一個街道回到一百年前?」於是這個深入的思考提供我一個記得老店家存在的時代故事而非執著於一定得保留老商店舊技藝。

 

印象最深的是這段話:「把一家店經營好,經營下去,讓自己和店一起變老,最溫馨的莫過於驚覺多年不見的客人再走回來,竟然也老了。」這是新化老街咖啡的老闆在訪談那天告訴我們的,而當時我深深被這段話打動,於是在心裡默默許下一個願望,希望十年後如果回到這條老街上,能看到滿頭白髮的老闆開著店,讓這個空間繼續飄著咖啡香,再次侃侃而談,向我分享他又拜訪了哪些老店,整理了哪些社區故事,出了幾本書......那時我一定會選定一處角落細細品味他的咖啡,聽他把歲月留聲,再換我為他寫下屬於新化老街咖啡的那些年。

老街咖啡的老闆施進發.jpg

一座城市、一條街道、一盞街燈、一面招牌蘊含著的是對故鄉的執著與美好,有時也是甜蜜的哀愁。是鐫刻在平凡生活裡的一枚戳章,一種無須認證,無論是新商店或老字號,都各自珍貴。

作者小檔案

邱明怡
臺灣師範大學

「不求時光待人溫潤似水,但望狂風迎面不忘初心。」願擁抱這想法,成為一個願意真心付出、學習、感恩,溫暖自己與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