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雲林麥仔簝文化協會 II - 陳薇琳

大家對於麥寮的第一印象,通常都是那裡有一座工廠「六輕」座落於此,使得麥寮原有的許多文化、農業的意象,都被十幾年前在此建設的六輕所取代了。初次踏入這片土地的我們,發現麥寮遠比原先想像中的還要熱鬧繁華許多,不同於普遍大眾對「偏鄉」的想像,麥寮市區自成一個十分便利的生活圈,林立的店家和社區機構都集中於此;不過如果開車往市區的相反方向行駛,車窗外的畫面與景象慢慢轉為零星的鐵皮屋和大片大片的農田,或是由窄小、只能由一人通過的柏油路隔出的許多魚塭,除了我們熟知的工業以外,麥寮早期其實是有良好農產收穫的農業重鎮。

 

起初我們到達這裡時,我們的落腳處為麥仔簝文化協會,這是一個推動當地文化的起始點,我想許多與當地相關的溫和革命都是從此地所發生的。即便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口選擇離鄉背井到大城市打拼,年輕人越來越少、老年人口只增不減,這裡仍然聚集著許多在乎家鄉的人們,更串連著當地許多店家與聲音。麥寮真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有趣歷史與地方特色,這裡的每個人都很希望能夠讓家鄉美好的地方更廣為人知,致力於推廣當地和與青少年接觸的活動,讓外地人對於麥寮的印象不再只有六輕,也讓年輕人去體會並思考家鄉和自己的關係。

IMG_9327.jpg

我們這次去訪問了一些店家的故事,我非常喜歡月光下友善農場的老闆娘郭慧蟬女士,她告訴我們她跟著丈夫來到麥寮之後,和原本只是籃球同好的幾個好朋友們,因為有相仿的理念還有對於家鄉的感情,希望能夠打破大家對於麥寮的印象,也因為家裡早期的農業耕作方法是較容易吸入大量農藥的慣性農法,他們便決定從事友善耕作,希望大家在煙囪與空氣污染之外可以安心健康的食用生產的作物,讓人對於這裡的品牌產生信任。老闆娘提到,麥寮的名稱由來是因為早期這裡種植了許多小麥而得名,但因為近年來成本與利潤不敵進口的小麥,台灣已經沒有人生產小麥了,因此他們希望能夠嘗試讓麥寮重現當年的景象,所以開始嘗試小麥的種植。剛開始他們也沒有很多經驗和知識,只能靠著不斷嘗試、詢問和閱讀來彌補經驗上的不足與缺乏。

IMG_9152.jpg

在他們成功重現大片的麥田景象後,老闆娘告訴我們她在這個過程中最感動的時刻,是在當長輩們看到這樣的麥田之後,回顧起過往年幼時曾經在大片麥田中嬉戲遊樂的回憶,感動地笑著告訴老闆娘那些關於童年的印象和快樂。月光下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是我覺得十分有情趣的畫面,之所以名為「月光下」,是因為老闆、老闆娘和他們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都會在夜晚時分,一同在月亮高掛的夜晚一起聊著理想,這是我覺得非常浪漫且愜意的生活,很喜歡這樣的隨意與堅定。

作者小檔案

陳薇琳
東吳大學

喜歡音樂、喜歡服務、喜歡與人產生連結、喜歡聽故事、喜歡真誠的人事物。希望能夠發揮所長投入不同世界去認識一群特別的人事物,傳達給更多人不同感受與悸動,用力體會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