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Track 01 | 等風,也等「峰」

 

🎼 調性:A minor(A小調) 

⏱️ 速度標記:Andante con moto(行板,帶一點推動感)

🎵 歌曲簡介:不是所有的起點都從熱烈出發,有些旅行,是從一次次「等待」中啟程的。 我們在變化莫測的天氣裡停頓,在車陣裡打轉,在一段段山路的轉彎處學著放慢呼吸,也在山的轉角與教堂的石階上,緩緩走向一個全新的聆聽姿態,等風也等「峰」。

 

音軌A|🎧 低音提琴:壓著節拍等待的序幕

原定於7月23日的出發的我們,被天氣預報中可能有颱風消息打亂了節奏。部落的哈那姐也提醒我們:「山上風雨大會不好開,千萬不要勉強上來。」在一同商討後決定:延後三日,待情勢穩定再出發。那幾天,天氣竟意外地晴朗,然而真正接近出發的時候,兩個颱風反倒又在天邊徘徊,像是天空故意戲弄我們一般。泰崴忍不住問:「要不要再延幾天?」然而寯廷在查完路況資訊與氣象預報,也再次與哈那姐確認山路狀況,一切安全無虞。雖然天空還有懸念,但我們不再猶豫, 7月26日早晨,我們啟程!


音軌二🎧 |手風琴:在塞車裡摺疊靈感

  
車一開上國道一號,週末的「傳統節目」就登場了——塞車。我們在車陣中走走停停,才甫提速的車流,在下一個交流道又再度擁堵。我們被關進一個流動的金屬盒裡,眼睛往外看是風景,心卻無法不焦躁。

在某個交流道口壅塞的車陣中,我們聊到泰崴好久沒更新的 podcast,忽然靈光一閃:「不如我們下次聊聊『等待』這個主題吧?」我們的生活、旅程、甚至夢想,不都是不斷在等待嗎?或許這段緩慢到讓人不耐的路程,好像也藏著一種意外的溫柔——一個關於靈感的起點。


音軌三🎧 |長笛:山路的轉折與風的呢喃

 

四個小時的奔波後,後照鏡中水泥的城市的影像,彷彿一張褪色的底片,逐漸模糊;取而代之的是盤旋上山的縣道,與綠意綿延的山坡。雙向道逐漸縮成單線道,喧鬧與車聲逐漸被蟬鳴與風聲取代,陽光也變的更加純淨。我們彷彿能聽見自己心跳的頻率,跟著車身顛簸而加快。

進入山路,是身體與情緒雙重的過渡,每一個轉彎都像是對未知的一次探頭。沿途的山壁有許多小瀑布,猶如繫在林深處狹長的白絲帶,在翠綠的樹叢當中躍動、傾瀉而下。還有一處瀑布是沿著山壁流下來,車道順著地形鑿了一道小隧道穿過山腳,宛如自瀑布的側面滑行而過;穿過的瞬間,陽光、綠蔭、枝條與水霧的交織,彷彿車輛進入某道結界。


音軌四🎧 |打擊樂:撞擊聲中的笑料與驚嚇

 

泰崴舉著手機沿途紀錄這些風景,某次轉彎,他的手機沒拿穩,重重的敲到車窗上;突如其來的撞擊聲,嚇得正在駕駛的寯廷條件反射地踩下煞車。雖然虛驚一場,卻也成為這段蜿蜒路程上的笑料之一。

我們都知道,越靠近目的地,就像越遠離我們熟悉的重力場,進入我們了解越少的地方。那種既陌生又期待的感覺,就像少年時第一次離家遠行。


音軌五🎧 |管風琴:登堂入境的第一道回聲

 

抵達目的地後,我們先安頓好行李,隨即前往天主堂與哈那姐會合。這座天主堂於我們這些不熟悉的人而言藏得很深,從路邊一眼望去幾乎無跡可尋。我們繞了幾個彎、錯過幾次,才終於在一家雜貨店旁找到上去的階梯。

登上階梯,天主堂靜靜躺在樹影之間,走入天主堂,終於與久聞其聲的哈那姐見面。她的頭髮已有些灰白,但配上帶笑的眼睛與飽含活力的表情,整個人顯得格外年輕,又似乎比電話中又多了幾分親切。在確定課程時間的同時,她也提醒我們:「課程開始的時間訂早一點喔!小朋友都會慢慢才到,你們可以先等一下。」。她像我們簡單介紹了天主堂與附近的環境,也向我們說明這裡的產業結構:「我們部落的人多務農,也有人開民宿。因為靠近雪霸,也有些人從事高山協作員。」這些對話雖然平實,卻像是打開了一本書的序章。從這一刻開始,我們不再只是旅人,而是正在開啟一段對地方、對人的深入閱讀。


音軌六🎧 |鋼琴:等待,序曲的回響

 

等待,也許是這趟旅程最初的課題。我們在家中等待天氣放晴,在車陣中等待前方車流,在山道中等待每個彎的盡頭;甚至在準備與孩子相遇的此刻,我們也在學著等待——等待他們的抵達、等待他們願意開口、等待那些一開始不太敢表達的聲音,慢慢浮出水面。

也許,我們這趟行程的真正起點,從來不是出發的那一刻,而是在一次次等待中,那顆終於逐漸靠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