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Track 05 | 不只留”聲”的錄音帶

 

 

🎼調性|F major(F大調) 

⏱️速度標記|Andantino con moto, espressivo以略快於行板的速度,帶著動感並富有情感

🎵歌曲簡介|這首歌用孩子的聲音與腳步組成,從寫講稿、錄音、到陪我們走過吊橋、雜貨店與學校。每一段旋律不求完美,但都來自真實的分享與信任。我們錄下的,不只是聲音,更是彼此慢慢靠近的過程。

 

 


 

    今天來到了「讓夢走出一條有聲音的路」的第三天,今天我們要用專業的麥克風,幫他們錄下他們想要說的話,帶來新的不一樣的體驗。

 

 

音軌一🎧|鋼琴: 平穩展開的新樂章 

 

      今天的教室多了兩位新同學——公瑾與少伯(化名),一對兄弟。從他們一進門的眼神就看得出來,他們不是那種需要時間適應環境的孩子。雖然是第一次來參加活動,卻不像其他初來乍到的小孩那樣東張西望,而是迅速找到位置坐下,靜靜聽我們說明。 
 
      因為前兩天缺席,他們沒有完成任何地圖、名牌或繪圖作品,我們便帶他們從最初的步驟開始——引導他們想像自己的夢想、他們的地方,然後把這些圖像畫出來。沒想到,他們的完成度高得讓人驚喜。不只是把紙填滿而已,而是筆下的構圖與選色都有明確的想法,甚至可以說是有意識地去建構一個與家、與未來相連的場景。這樣的投入與準備,讓我們幾乎忘了他們今天才剛加入。 
 

 

 


 

音軌二🎧|豎琴:細密撥動的弦音 

 

      今天的主要任務是錄音,為了讓孩子們更有方向地說出自己的故事,我們安排他們事先寫好講稿。這一環節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安靜——也許是因為昨晚有下過雨,空氣中帶著一點悶熱,孩子們反而格外專心。月亮坐在角落,鉛筆握得緊緊的,一個字也不會寫,卻一臉堅定地要完成他的講稿。於是我們一邊問,他一邊說,我們代筆。他說他想開飛機,後來又補充是戰鬥機,語氣有點得意,也像是在練習對夢想的堅持。 
 
      公瑾與少伯自己動筆,沒有一點拖延。少伯的講稿甚至是一字一句照著問題回答,清楚、完整、銜接自然,成了少數能直接被朗讀使用的文字。而其他孩子,有的只寫幾個關鍵字,有的寫了幾句話就停筆等著「現場發揮」。第三題「這個地標如何代表你」對多數孩子來說太抽象,我們改問他們眼中的清泉,或他們的家是什麼樣子,這才讓更多人開始動筆,也讓答案多了親密感與地方氣息。 
  

 

 


 

音軌三🎧|Vocal : 簡單卻也不簡單的錄音

 

      教堂裡那間最靠近山坡的小教室,被我們暫時作為錄音間。外頭是孩子們嘻笑打鬧的聲音,裡頭卻是另一種節奏:低聲引導、安靜等待、緩慢講述。錄音的過程比我們預想中順利很多。平常最愛鬧的小孩,一進門就正經了起來。原本稿子空白的小海,一開始吵著要出去玩,什麼都不願意寫;但錄音時卻突然開始願意慢慢回答問題,開口講起他想去日本旅行的願望。那種轉變讓我們有些錯愕,也有點動容。 
 
      月亮的內容雖然簡單,但說得清楚。他說他喜歡飛機、也想開戰鬥機,聲音小小的,卻有種堅定的方向感。另一位每天都有參與課程的孩子學良(化名), 則是看著他畫的棒球場,說出他喜歡打棒球,希望以後成為職棒選手為五峰爭光。還有第二天加入課程的槭楓,在前幾天的課程中表現的十分活潑好動,講稿裡也沒寫幾個字;然而在見到麥克風時,卻顯得格外認真,不僅自告奮勇做第一位錄音的人,也用他最拿手的方式——唱歌,為他的錄音增添色彩。一曲「一千年以後」唱罷,他聽錄音回放時還有點不好意思,但聽完後也露出微笑、用力點頭,像是肯定自己,也肯定我們。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教室外偶爾傳來的喧鬧聲。一次是寯廷帶孩子們去喝水,才離開五分鐘,他們就從球場一路吵回來,嚇得泰崴趕緊衝到外面請寯廷回來「鎮場」。但整體而言,這場聲音的收錄,讓我們意識到:當我們願意靜下來聽,孩子們也會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想被理解的那部分自己。 
 

 

 


 

 

音軌四🎧|打擊樂:午後日常的漫步節奏 

 

      下午,我們決定去找今天沒來的薑餅。問了幾位孩子,他們很自然地自告奮勇說要帶我們去,於是我們跟著月亮、少伯和學良,一起從天主堂出發。 
 
      整趟路程就像他們帶著我們郊遊,沿著天主堂附的環山步道穿過佈滿青苔的小徑,再沿著吊橋走到對岸,我們一邊走、一邊聽他們講生活裡的趣事,還有他們之前在步道上的所見所聞:「這邊旁邊會有筍子冒出來喔!我們還會去摘」「這邊我之前來還有看到一條蛇誒!好像是有毒的那種」「這邊之前有一顆大石頭,後來颱風來掉下去,所以你看這邊護欄就是新的。」⋯⋯他們說薑餅家在溪的另一邊,還說可以帶我們去他們平常上課的國小。到薑餅家時我們大聲呼喊,卻沒有人回應。孩子們在確定沒人在家後,便笑著說:「他不在啦!老師要不要來我們國小玩?」於是我們又順勢改道,往桃山國小的方向走。 
 
      學校裡,一位主任看到幾個孩子,便出來和他們打招呼,我們也與他順勢聊了起來。他說這間學校是一所實驗小學,會結合泰雅文化,從織布、族語到傳統歌謠,每一項課程都讓孩子更貼近自己的根。我們還參觀了他們的民族文化教室,在戶外與自然相伴的開放空間,有一種單純的美。 
 
      原本孩子們想帶我們走他們上課習慣走的吊橋回去,結果主任趕緊追出來提醒我們,那座橋還在整修,另一座也剛封。只好繞過馬路,經過張學良故居與溫泉區,再從水泥橋回到天主堂。回程經過一處叫「峰市集」的地方,孩子說要帶我們去一旁的原住民文化館看看,順便去雜貨店買飲料。那家店叫「阿路」,是他們常去的地方。他們帶我們走過一條我們從沒注意過的石階,穿過樹林與側巷,最後回到熟悉的教堂大門前。孩子們揮揮手道別,陽光透過樹影落在他們的背影上,也照亮了我們對這片土地又多認識的一層 
 

 

 


 

 

音軌五🎧|木吉他:輕聲細談,無聲傾聽 

 

      今天,我們錄下了許多聲音。有的口條清楚、有的緊張顫抖,有的輕輕隨便講講就過去了。但無論說得多或少,他們用聲音向我們走來——小海原本什麼也不寫,錄音時卻說起了想去日本的願望;月亮補上他想開的是戰鬥機;還有孩子用歌聲唱出想當歌手的夢,這些在平常對話不會出現的話語。 
 
      聲音的產出也許不是結果,而是我們和小朋友關係的開始。不是每個孩子都能一氣呵成地說完一段話,但他們在說,我們在聽,那個過程本身,就是信任。而這份信任,也延續到錄音室外的午後——我們隨孩子們走訪了他們的日常地圖:薑餅的家、吊橋、國小、市集、雜貨店。他們邊走邊說、邊說邊指,一路帶我們走過他們熟悉的生活節奏。那些話語、腳步、笑聲與沉默,都是他們的聲音。 
 
      聲詠魂的課,不只是錄音的操作,也不只是一份講稿的產出,而是我們第一次這麼深刻地「聽見他們對自己的想法」。不管是畫出來的夢想,還是說出口的故事,甚至是出遊的過程,他們其實一直在對我們說話。而我們也開始減少不斷的輸出與提問,安靜下來去聽見那些沒有修飾的聲音——那些最樸實真誠的聲音,可能最能貼近彼此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