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Track 12 | 在山峰裡探訪

🎼 調性:G major (G大調)
⏱ 速度:Andante cantabile(行板且歌唱性)
🎵 歌曲簡介:山風吹過部落的午後,我們陪著哈那走進不同的家門,聽見生活的堅韌與溫柔,也看見了連結的可能性。
音軌一🎧|出發與巷口的笑聲
哈娜姊邀約我們一起到白蘭部落家訪山上的老人家。我們很興奮並且主動:「那我們開車載您吧,這樣可以比較輕鬆不用再騎車上山。」他眼裡閃過一絲放鬆的光,顯然能少走一些山路,對他來說也是一種難得的舒適。
第一站,是部落的小雜貨店。店主熱情地請我們喝飲料,笑聲裡有一種熟悉感,像是推開親戚的家門。短短幾分鐘,冰涼的飲料與幾句閒話,就讓路途的距離縮短了。他還笑著問我們要不要一起唱KTV,說得像邀請老朋友一樣自然。臨走前,又給了小點心請我們吃,並且介紹他後院種的青椒。綠葉在風裡輕輕晃著,像是跟我們打招呼,也讓這段短暫的停留,多了一點回家的味道。
圖一:第一站雜貨店是附近居民聚會的地點
音軌二🎧|客運司機的午後:中風與陪伴
第二戶哈那姐訪視的,是一個住在鐵皮屋中的中年男子。他曾是台北的客運司機,退休後回到白蘭部落,原本打算享受熟悉山林的寧靜,卻在返鄉不久中風,左手幾乎失去了活動能力。
他的家很小,客廳裡木紋夾板的牆壁上纏繞著裸露的電線,沙發皮面早已龜裂,鋪著條紋布單,桌面上散落著罐頭、飲料與生活用品。一切伸手可及,但也顯得擁擠。臥室的床佔據了大半空間,床邊的桌上放著白飯與菜餚,方便不必多移動就能用餐。
哈那帶來了食物,坐在他床邊,先聊起他的近況,再為他禱告,語氣溫柔而堅定。接著,他輕輕握住那隻幾乎不聽使喚的手,帶著他做簡單的復健。陽光從小窗照進來,落在他們交握的手上——那一刻,我感覺到陪伴比藥物更能安放人心。
圖二:與哈那姐一同探訪叔叔
音軌三🎧|編織的雙手:苧麻與紅藜的故事
我們又再往上,到了一個看起來有規劃過的營區。一位頭髮白得發亮的Yagi (泰雅族對年長女性的尊稱)出來和我們聊天。她的家境在部落裡算是穩定,有自己的編織工坊,旁邊還在新建新的工作室。工坊裡擺滿了用苧麻織成的衣物、紅藜與植物串珠,還有獵回的動物皮毛與標本;角落陳列著兩三款不同年代的編織機器,靜靜訴說著技藝的傳承。
她向我們展示泰雅傳統編織與現代技術的差異,也聊到如何將這份工藝融入公益活動。最後,他拿出水梨和小米酒款待我們。果香與酒香之間,是他對自己成就的淡淡自豪。(我們沒有酒駕,請放心)而我們也跟他留下的電話以及聯絡方式,希望之後也可以帶更多朋友來認識這個地方,去了解泰雅族的編織文化。
圖三:阿秋yagi 的編織工坊
音軌四🎧|回到清泉:錄音與竹管琴
訪視結束後,我們直接回到清泉,在三毛夢屋與許姐姐碰面,我和泰崴討論紀錄片的內容與日誌編排。「讓夢走出一條有聲音的路」這個計劃我們也即將延伸到成個部落去,包括店家以及景點。
於是,我們拿出錄音設備,讓芳瑄姐姐一邊介紹三毛夢屋的故事,一邊吹奏泰雅竹管琴。琴聲在木屋裡緩緩流動,像山裡的風帶著故事穿過我們的心。那一刻,我感覺我們不只是記錄,而是在為這個地方編一條會呼吸的聲音線。
沒多久,姐姐的男朋友也回來了,聊天自然延伸到台灣的教育問題,談到孩子如何在框架裡長大、我們又如何嘗試用不一樣的方式去陪伴與啟發他們。我們分享了自己的未來想法與行動計畫,我們四個人之間很像朋友間的互相加油,也讓我覺得,三毛夢屋不只是一個景點,而是我們在山裡多了一個能放心停留的「家」。下午姐姐端出她親手煮的山芋麵疙瘩,香氣溫暖、口感紮實,還有在炎熱的天氣吃飯榴槤冰淇淋,濃郁得讓人忍不住笑出來。那一餐,我們吃得很慢,因為不想讓這段時光太快結束。
回到天主堂時,剛好碰到正要離開的哈那姐。她叫住我們,笑著說想把我們的明信片活動推到文健站,讓長輩們也能參與創作,為他們留下屬於自己的聲音與畫面。我們立刻答應,約好禮拜日教她整個流程與製作方式。那一刻,我感覺我們的聲音路線圖又延伸了一小段,從孩子的夢想,連到了長輩的記憶;而我們,也正在見證它的地圖越畫越大
圖四:到三毛與許姐姐錄音製作聲音明信片
音軌五🎧|延續下一個故事
今天的路,從一杯雜貨店的飲料,到竹管琴的悠揚,串起了幾段生活的斷面。有人的房間被病痛收窄成一張床與一張桌,有人的工作坊卻在擴張,滿載著苧麻的香氣與織布的聲音。不同的生活狀態,卻都在努力向前。
和許姐姐的交流,讓我第一次真正感覺到,「讓夢走出一條有聲音的路」不只是孩子的活動,而是一個可以融入部落生活、被不同世代接住的計畫。我們錄下三毛夢屋的故事與竹管琴,不只是為了保存,而是希望它能被更多人聽見,讓這個地方被記住。哈那姐臨走前的邀請,更像是一個任務交接——把這個計畫帶進文健站,讓長輩也能畫下自己的明信片、留下自己的聲音。那是一種跨越年齡的延伸,也提醒我們,聲音的地圖不是我們畫完就結束,而是要讓更多人有機會在上面留下自己的位置。
今天,我們不是只是拜訪了幾個家,而是看見了彼此生命裡可以互相連結的空白處。那些空白,或許正等著我們用聲音和故事去填滿。
圖五:哈那姊晚上與教友的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