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Track 07 | 我不是”誰”的影子

🎼 調性:B minor (B小調)
⏱ 速度:Lento cantabile(緩慢而歌唱地)
🎵 歌曲簡介:這一天的樂創魂課程不只是教孩子寫歌,而是陪他們打開心裡的門、說出夢裡的話。我們記錄下他們的文字、旋律、甚至是害羞地開口的聲音。從歌詞、到演唱、到搶答結尾,每一段都是孩子與自己的靠近,也是一次次說出口:「我想讓你聽見我的夢。」這是一首集體創作的歌,也是一張屬於他們的聲音地圖。
音軌一🎧|小提琴:一場變奏,沒有跑拍
今天早上寯廷起床時,就皺著眉道:「你先整理等等要用的東西,我感覺肚子不太舒服⋯⋯」但當天是我們課程的最後一天,而且第一堂課是給寯廷來帶的,我們昨晚還準備今早要去買了八罐飲料,送給孩子們當作活動的另外一份驚喜。泰崴說:「沒關係,我先來。你先休息,等一下你幫忙拍攝就好。」說完泰崴立刻先趕到教室,腦子還在轉著接下來怎麼調整課程流程。幸好今天是音樂創作課,這部分也是泰崴喜歡的擅長的。我們像這幾天一樣默契分工,即便寯廷沒力氣說多餘的話,但彼此知道,當下最重要的,是讓課順利進行,讓孩子被好好對待。
音軌二🎧| 木琴:鍵盤上敲擊的語言
今天是「樂創魂」的主場,我們從一個簡單的提問開始:「你們知道什麼是押韻嗎?」孩子們比想像中還踴躍:「像唐詩那樣嗎?」「唸起來一樣就可以嗎?」我們順勢引導他們認識「韻腳」、「同韻詞」,也介紹了一首歌常見的三個段落:主歌、副歌、橋段。接著,我們引導他們從「5W1H」和三個核心問題出發——誰在說?對誰說?為什麼說?——幫助他們慢慢找出歌詞想傳達的對象與情感。雖然一開始大家聽得有些吃力,但在我們用幾首熟悉的歌當例子後,氣氛就慢慢活絡起來了。寯廷這時也狀況稍微好轉,加入解說不同視角的寫法,例如「我對你說」和「他對自己說」,孩子們也開始拿起筆試著寫下自己的第一兩句歌詞。
為了幫助他們更進一步,我們安排了 GPT 寫詞小教學,示範如何跟 AI 對話。孩子們一看到生成的歌詞便驚呼連連:「欸,好酷喔!」「我喜歡這句,可以用!」「可以幫我改成我想當棒球員嗎?」孩子們開始主動輸入自己的夢想主題,讓 GPT 給他們靈感。這樣的參與感,讓創作不再只是「寫出一首歌」的壓力,而像是一場「想辦法把心裡的話說清楚」的遊戲。
就在這時,有兩位睡過頭的同學終於來了,我們便把他們交給表現特別突出的少伯。他剛才學得飛快,這時也當起了 GPT 小老師,坐到他們旁邊,一步步教他們怎麼操作、怎麼換詞、怎麼找出更適合的語氣。從安靜的孩子變成一個能教別人的人,這不只是一段創作過程,更是一個孩子正在長大的過程。那個時候我們沒多說什麼,只是靜靜看著。那樣的畫面,是我們最想記下來的。
而孩子們寫下的歌詞,也早已不只是練習。有個說自己想當籃球員/歌手的孩子,跟他的GPT對話後,和我們說他最喜歡這一段:
「不是沒跌倒過,是不想白來這一場夢
現在的我還在走,雖然腳步有點痛
我不是誰的影子,我是桃山的陽光和希望的火花」
那一刻,我們其實有點驚訝於這個孩子的情感體悟能力。簡單的句子裡沒有技巧上的華麗,但卻清楚地說出了堅持的模樣:不是順利、不是厲害,而是就算跌倒了,還想走下去,因為不想讓這一場夢白白來過。他可能還不知道什麼是韻腳、旋律是不是合理,但他已經說出了真正的自己。而我們在一旁,只能靜靜地聽,然後把這句話深深記住:「我不是誰的影子。」因為這句話,不只屬於他,也屬於好多正在努力長大的孩子。
圖一:孩子們正在學習使用GPT寫歌詞✍️
音軌三🎧|人聲:每一個發聲的瞬間,都是一場勇敢
寫完歌詞,下一步就是唱出旋律。我們給每位孩子一段簡單的和弦進行,請他們試著把剛才寫的詞唱出來。一開始大多數人都只是用「說唱」的方式念著歌詞,或是硬湊旋律,但我們不急,鼓勵他們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
第一個上場的是槭楓。他本來就喜歡唱歌,一聽到可以「隨便唱」就非常開心。他不只唱了自己寫的歌詞,還拉著我們一起唱了《幾分之幾》、《下輩子》、《一千年以後》、《愛我還是他》……簡直變成一場小型演唱會。而學良和少伯一開始不太敢唱,但我們示範了一次,又輕聲問他們:「要不要試看看?不唱旋律也沒關係,用念的也可以。」他們猶豫了一下,點點頭,慢慢地把歌詞念了出來,後來甚至加了一點旋律,雖然音準不太穩,但那是屬於他們的第一首創作歌,唱著唱著就笑了。
在整個創作的過程當中,可以發現有好幾位同學很愛音樂也是合唱團的,而我也藉由這個機會可以與他們一點點的小啟發讓他們發現其實創作並不是這麼的困難,可以他們大大的肯定以及鼓勵。我們沒有正式收音,也記不下完整的旋律和節奏,但我想,這些都不重要。因為那個瞬間,他們是發光的。也許有一天,他們還會再唱一次,在不同的地方,用更堅定的聲音。
圖二:孩子們正在嘗試跟著自己的歌詞唱出旋律🎶
音軌四🎧|打擊樂:搶答的遊戲,也是最後一次任性
課程結束前,我們進行了我們活動最後的「有獎徵答」。我們問了這幾天上過的內容,像是「什麼是韻腳?」「之前教你們用來設計的軟體是什麼名字?」孩子們搶著舉手,每答對一題,就可以獲得一張貼紙。貼紙越多,就能越早選禮物。學良表現得特別優秀,但他太興奮,在最後一天的時候不小心把整本拆了……我們雖然很心疼我們的書,但也只能一邊笑一邊假裝責備:「你第一名喔,但我們不想給你禮物了啦~」
最後,不管得幾分,每個孩子都帶走了一份禮物,還有一本我們親手設計的任務手冊。這一本四十幾頁的小冊子,記錄了他們五天來完成的每一個任務,也收著我們想對他們說的話。裡面的內容不只是活動流程,而是我們希望他們可以慢慢學會的事情:怎麼提問、怎麼設計、怎麼重構自己、怎麼去更相信自己。最後,勇敢唱出自己的聲音。那些被畫下來的、寫下來的、錄下來的,不只是作品,它們是孩子們親手幫「白卷大師」收集回來的五個魂魄:記憶魂、形象魂、聲音魂、故事魂、創作魂。但那些魂魄從來都不是別人的,而是早就在他們身上了,只是他們還不知道。
每一次開口說夢、畫下線條、輕輕提問,不是在完成任務,而是在讓自己慢慢發光。白卷大師不是某個角色,他是那個願意創作的你。空白,不是結束,而是創作真正開始的地方。
圖三:孩子們與我們準備的小禮物的合照🎁
音軌五🎧|薩克斯風:竹東街頭,吹著台灣感性的旋律
清理完教室,我們開車前往竹東吃頓晚餐。那裡的景象繁華許多,但走入巷弄,街道也有點舊舊的,招牌斑駁、樓房低矮,但不知怎麼地,讓人感到溫暖。「你不覺得這就是大家說的『台灣感性』嗎?」我們笑著說。或許今天的課,也有一點這樣的感覺——不是特別完美,但那些破碎、真誠、試著努力的片段,加在一起就很動人;我們希望,如果我們能在這一段短短的時間裡,我們讓其中一個孩子開始相信:「我講的話,有人會聽」、「我做的夢,不一定會被笑」、「我不是誰的影子」那也許就夠了。一點點就好,一點點不一樣的經驗、一點點被看見的感覺。它不會馬上改變什麼,但我們相信,它會埋下一顆「我可以」的種子。
圖四:竹東街景🏙️
音軌六🎧|鋼琴:給的不是答案,是讓你開始的勇氣
這一天,他們寫下了自己的歌詞、唱出了不穩的旋律、幫助別人學習,這些片段都是真實的、熱烈的、誠懇的。我們好像都會把創作當成一種固定的模式,在創作裡,沒有對錯,只有願不願意開始。一段歌詞、一個旋律,不一定要準確,也不需要被稱讚。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它們都是從「我想說點什麼」開始的。讓夢走出一條有聲音的路最後產出的聲音地圖以及紀念品,最動人的不是最終的作品,而是那些孩子在猶豫之後,還是舉起手、走上台、念出第一句歌詞的瞬間。不是因為他們準備好了才敢開口,而是因為有人告訴他:「沒關係,你可以先試試看。」而我們,剛好在場,成了這些聲音的第一批聽眾。
這也改變了,我們心中原本對「樂創魂」的想法,它或許從來不是某種天分,也不是某種才藝,而創作也不是等你準備好才開始的事。是你先開口、先動手,哪怕還不完整、還不確定,你願意開始,那些東西才會慢慢長出來。想法、靈感,不是在你會了以後才來,而是在你願意先試的當下發芽的。
那個願意開口的瞬間,才是創作真正的起點。而我們所做的,就是讓那個起點,不再那麼困難。
圖五:在竹東撿到的許願牌,也希望當時的台南一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