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Track 04 | 不是故意不記得

🎼調性|E major(E大調)
⏱️速度標記|Moderato con rubato Leggero(中板,帶一點輕盈的自由節奏)
🎵歌曲簡介|創作從不僅止於描繪,更是一場對自我與他人的想像練習。
今天,我們引導他們描畫屬於自己的聲音地標——從一張紙開始,踏上夢想的草圖。在色鉛筆的筆觸中,在電子畫面的編排裡,我們看見了孩子的渴望、混亂、熱情與抗拒,也看見了自己:那些選擇給予、選擇放棄,選擇傾聽的瞬間。
音軌一🎧|木琴:畫筆輕敲夢想,像跳動的音符跑過課桌🖌️
今天的課程是找回白卷大師的「形象魂」——繪製聲音地標的日子。不過與其說是繪圖課,其實更像一場混戰的即興演出。我們原本以為今天會是個相對輕鬆的日子,畢竟只是延續昨天的內容——把孩子們對未來的想像,用色筆畫出來,之後我們會幫他們掃描、上色、印成明信片,一切看起來井然有序。但課程一開場,節奏就全走樣了。
小朋友們紛紛湧上前來搶筆、討紙、問問題,有些人還沒開始畫,就開始想把紙撕成兩半;也有孩子明明昨天已經完成草稿,今天卻突然不喜歡了,要重畫一版。但其中有位小孩比較特別,他叫月亮,今天第一次來,年紀還只是大班升小一,在我們開始引導他說夢想時,他毫不猶豫的答道:「開飛機!」我們沒想到答案來的這麼簡單,於是剛要問他要畫的內容時,他就問道:「我可以畫飛機嗎?我以後要開飛機。」「你想當飛行員啊?」「對!」「但我們要畫地標耶!」「那我要畫機場!」那語氣篤定到讓我們兩個愣了一秒,忍不住會心一笑——那是種一種打從心底的可愛,更是難能可貴的天真。薑餅畫的是他未來開的公司,還特別加了許多保安:「他們要保護我,去打那些壞人!」。另一位孩子則畫了他們家的前院、停著的車子、還有他們家的寵物。
過程中,有些孩子畫得很認真,有些則在教室裡跑動,還把泰崴的相機撞到地上,更有孩子在畫到一半時,突然拿走我們鉛筆盒裡的小刀;我們立刻走過去收走,還試著用溫和但堅定的語氣提醒:「這個不能玩喔,這是危險的工具。」但最讓我們意外的,是一位平常看起來不太進入狀況的、名為澤芬(化名)的女孩,今天竟主動坐下畫圖,而且畫得極為細緻,筆觸之中藏著她對生活的想像。然而,當我們問她問題時,她總斜眼笑著說:「我是你爹!我不用回答你!」語氣調皮,但也讓我們哭笑不得,不知如何回話。我們來來回回地補紙、剪裁、解釋,有種紙張被時間吞掉的錯覺。
從孩子們的畫紙來看,今天是大概是色彩斑斕、充滿想像力的;但從我們們眼神來看,今天更像是一場全是臨演的電影拍攝:孩子走位不定,語速快得像過曝的畫面,我們得時時調光、調焦,才能對得上這群孩子的演出。不過即便如此,所有的孩子最後都有完成他們的作品,而在這片混亂之中,孩子們的創造力也自由的流動起來,甚至在畫完之後,還問我們:「可以再畫一張嗎?」這樣的回應,是最直接、最純粹的肯定。
圖一:孩子們認真構思自己的聲音地標🏠
音軌二🎧|打擊樂器:一場沒有拍子的童年打擊秀🎵
九點五十分,第一節課在兵荒馬亂中收場。四位孩子要準時上線上的英文課,我們便讓其他人一同出去休息。隨著課程中斷,我們也臨時改變原本要進行的教學計畫,選擇順著孩子們的節奏,一起到戶外的籃球場。他們拉著我們一起衝出教室那一刻,鞋子一脫,雙腳踩在操場熱燙的地面,沒有人喊熱,只有吵著要分隊、搶球。兩個年紀最小的孩子說要跟我們一組兩,而其他的孩子也跟著指揮分隊,場面立刻變得像是一齣無法預測的喜劇。
我和泰崴還穿著襯衫和雖然寬鬆但沒什麼彈性的長褲,根本跑不動。他們一個閃身,我們就瞬間錯失防守;一顆球拋出,我們還在原地發愣。驚喜的是,薑餅的三分球準得驚人,連續幾次都精準命中籃框,那副身體比我們都還懂得怎麼控制他的力氣。笑聲、汗水、陽光、奔跑的腳步,像打在地上的鼓點,讓這段休息時間也成了一場節奏明快的演奏。打著打著,有孩子忽然大叫:「這裡有螳螂!」他們圍了上去,撿了根樹枝戳它,結果沒想到一條條細長的鐵線蟲從牠肚子裡冒出來。有人尖叫、有人驚呼,也有人毫不遲疑地一腳踩下,寄生蟲和螳螂雙雙命喪當場。那場面真實得幾乎讓人忘了,這是他們童年的日常。
玩累了,有幾個孩子跟我說想喝水,寯廷就帶他們走進我們住的清泉山莊。他們排隊用碗盛水喝,有一個孩子還故意噴水在地板上。寯廷才剛說完「不要再噴了」,他一轉身腳下一滑,自己差點撲倒在地板上,讓大家忍俊不禁。那些混亂、失控的瞬間,有時也像是一種奇妙的調和,讓我們不至於在壓力中失去幽默。
圖二:孩子們拉著我們一起打籃球⛹️
音軌三🎧|電子合成器:用數位拼接專屬頻率💻
原本我們打算暫緩下午做 Canva 的課程,讓上線上課的孩子們進度一致。但哈那姐問我們:「下午的孩子都能留下,要不要還是照原本規劃上完?」「當然要!」我們幾乎異口同聲地答應。
這堂課原意是讓他們用平板做出一張「個人名牌」,當作他們地圖創作的一部分。泰崴在台上教學,寯廷在台下巡場,幫忙跟不上的孩子;但到最後,幾乎變成每個孩子都在一對一教操作、挑字體、選圖案。有些孩子一拿到平板就像開啟任意門,世界不再是夢想地圖,而是遊戲、影片、短影音;也有人安安靜靜打開 Canva,慢慢拼圖、打字。只是這個「打字」環節,也意外成為新的挑戰——我們才發現,不僅小一不會用鍵盤,有的孩子就讀小五了,卻都懶得打字、甚至不熟悉打字。
「老師,為什麼要打字?」「老師這個要去哪裡找?」「老師這個怎麼剩一半?」各種疑問層出不窮,一問還未平息,一問又來侵襲。平板被一層層混亂的設計感包裹,有人只貼了一個圖跟姓名就草草收工,有人瘋狂用圖框堆砌,但也有個叫小海的孩子把幾張太空圖片裁剪拼接,還用紅黑撞色和橫貼的名字做出有如雜誌封面的效果,意外地有創意。我們一開始還想強調設計結構、視覺邏輯,講到一半就發現:不是每一個人都準備好把「未來」變成圖像,不過在後續的相處中我們也明白——他們的未來的想像,也像那張名牌一樣,雖然東拼西湊,但終究是用自己的手拼出來的。
圖三:孩子們用平板操作Canva,對他們來說是個很特別的體驗😍
音軌四🎧|低音提琴:收課後的靜默,是心底持續低鳴的殘響🎻
下午課程結束,孩子們已離開教堂,只剩下風在空教室中輕輕穿行;陽光灑在斑駁的牆面,孩子們喧嚷的餘音仍在空氣中盤旋。我們在教室裡整理著那些畫作與平板中雜亂的名牌作品,有些無奈,卻也感到一種奇妙的安定——或許這就是我們今天全部努力的模樣。我們邊收邊聊,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弛。
「我真的很想幫那幾個的孩子,像薑餅、月亮、YSL,他們真的很投入,我們也就更想多花時間在他們身上。」寯廷率先開口。泰崴聽到這裡時卻突然停下動作問道:「我也是這麼想,但你會不會覺得我們想特別幫某些人的話,就違背我們當初想服務的初衷?」說到這裡,我們也都沉默了。那些不是我們「願意多花時間」的孩子呢?他們或許調皮搗蛋、比中指、偷偷拿美工刀來玩、亂吐水,這些行為也許不是惡意,而是他們試圖引起注意的方式,可是我們卻因此疏遠了他們。
我們開始檢討,是不是在不知不覺間,成了我們自己從前最不喜歡的那種「只關心乖孩子」的大人。誠然,當我們「意識到」要去平等對待他們時,就已經說明他們在我們心中有所落差。我們沒有刻意偏心,但在時間與體力有限的情況下,我們確實選擇了更好相處的對象,把能量給了那些「回報快」的人,而忽略了那些可能更需要被看見、被理解的孩子。
這種聲音像低音提琴一樣在心中沉沉拉響,不快,但深沉——那是一種混雜著疲憊、懊惱與決心的沉靜。這樣的情緒令我們焦躁,於是我們坐上車,開去部落外的便利商店買了一支冰,讓我們的節奏慢下來,緩解兩天課程的壓抑與情緒落差。在玻璃窗前,泛黃的斜陽下,我們決定,明天開始,不論是哪一種孩子、哪一種狀態,我們都要再努力一點,給每個人一次被看見的機會。哪怕只是一次更耐心的問話,一個更溫柔的眼神。
我們知道,這個轉變不會讓他們立刻變成理想中的模樣;但至少,我們能選擇不錯過他們真實存在的聲音。就像一段低頻的殘響,雖不在旋律之中,卻讓樂曲更有厚度。
圖四:午後從教室裡看向外面漸暗的天空,跟我們的心情一樣⛅️
音軌五🎧|木吉他:用不同位,彈出每個孩子獨特的理解和弦🎸
今天一整天,我們都在處理各式各樣「形象」:用筆畫出來的、用文字打出來的、被貼在平板上的、從嘴裡說出來的。可這些形象,有些真實、有些只是應付,有些孩子自信地呈現,有些孩子則把它當作一層保護色。我們原以為「形象」是畫出來的樣子,是作品;但其實,那只是孩子試圖被理解的方式——有些透過圖畫,有些透過搗蛋,有些甚至透過沉默。我們開始意識到:形象,不只是表面,更是每個人選擇如何被看見、或不被看見的權利。
如果今天有什麼我們真正學會的,不是教學技巧,也不是如何維持秩序,而是那個更細微、更需要被等待的訊號——來自孩子內心深處的一句話:「你可以用你的方式靠近我,但請用我的方式理解我。」形象魂的課,不只是畫圖,也讓我們練習,把那些「我們本來不會記得的孩子」,好好放進我們的畫面裡。
圖五:孩子們正投入的用Canva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