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Track 06 | 留下,等聽得見的人

🎼調性|G major(G大調)
⏱️速度標記|Allegro con brio(快速而有活力地演奏)
🎵歌曲簡介|這首歌透過後期的擬音增加氛圍,並透過多個場景與人物的變換,塑造出多元而細膩的樂句。
今天的課程是「故事魂」,我們希望帶孩子用聲音、影像與書寫去傾聽與記錄每一個人心中的夢。當故事被記下、聲音被捕捉、畫面被保留下來,記憶魂將就此甦醒。
音軌一🎧|鋼琴:雨幕下的序奏
清晨,大雨滂沱,雲層低垂捂住了整座清泉。今天,只來了三個孩子:槭楓、月亮和學良。
因此,原訂要完成的聲音地圖創作便難以進行,於是我們就將原訂進行的擬音課程提前。擬音(Foley)是用各種生活道具模擬電影與遊戲中的音效,為了這個課程,籌劃這堂課的寯廷還特別和台影中心借教具箱,更自己準備了許多道具。我們準備得齊全,先帶著他們觀看擬音師的介紹影片,接著帶他們嘗試我們所帶來的所有擬音道具,最後再讓他們幫一些經典的電影片段配音。課程熱鬧有趣,但現場卻先是被手機爭奪戰攪亂氣氛。月亮和槭楓誰也不讓誰,兩人吵到難以開場;還好學良好像對擬音很有興趣,也跟我們兩個哥哥比較要好,因此也嘗試幫我們安撫。
儘管混亂,當擬音實作開始,狀況意外好轉。我們一一示範如何用彈珠和鐵盒做出蒸汽火車經過時的聲響,還有如何透過紙杯做出馬蹄聲,甚至透過金屬和塑膠袋做出雷聲。他們從金屬碰撞、塑膠摩擦、彈珠滾動與敲擊鐵板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尤其是對製造雷聲的部分情有獨鍾,大概是因為那個的聲響最具衝擊力吧!教室裡的雷聲足足響了十多分鐘。學良也拿起塑膠袋幫打雷配上雨聲,讓教室內的「雨勢」彷彿比室外還要滂沱,大家也都在「雨」中歡聲嬉戲。這段過程像極了打擊樂器的即興演出——節奏忽快忽慢,但最終的音樂呈現依然精彩絕倫。
圖一:孩子正在嘗試用骰子、彈珠和金屬盒製造鞭炮的聲響🧨
音軌二🎧|大提琴:混亂背後的寂靜呼喊
進入下午,手機再度主導他們的注意力。原訂的 ChatGPT 寫詞課程,只有學良稍微進入狀況。我們便專注教他操作,其他人則漫遊於不在場的狀態。除此之外,三個孩子帶來的挑戰也不比八個人少:吃完餅乾的孩子亂丟垃圾,我們反覆提醒,最後還是兩人收場打掃;前一天相機被摔,我們今日再三提醒別碰設備,但今天仍有孩子用手直接摸在鏡頭上。我們心疼設備,卻說不出太多責備的話。
收拾教室時,哈那姐走進來,看見我們有點不知所措的樣子,輕聲說:「我跟你們講講他們的故事吧。」她說起這些孩子家庭裡的裂痕與困難:注意力障礙、自閉、情緒障礙,甚至連我們眼中最乖巧的少伯兄弟,也不總是生活在光裡。我們聽著這些故事,也再次提醒我們自己:孩子的行為,不是簡單的「不守規矩」,而是一連串無法被說清的困境、需求與尋求安慰的方式;他們不是不配合,而是從一開始,生活就給了他們太多混亂與無解。我們應努力讓我們嘗試與他們站在同樣的視角,不要總是用自己的標準去強加期待。
圖二:哈那姐和我們講述孩子們的故事💬
音軌三🎧|爵士鼓:一口氣打不完的過門
下午三位孩子離開後,我們踏出教堂,想著要更融入社區、了解當地特色,於是一路走向天主堂下方的「峰市集」。天氣陰涼,人不多,市集也寧靜。但就是這樣的時刻,我們才真正走進一段段說不盡的故事。
第一個遇見的,是賣小米甜甜圈的姊姊。她笑著說他們家是清泉少數還在種小米的家族,世代傳承,如今在她手裡做了些轉型——從小米麻糬到小米甜甜圈,樣樣親手製作、自家把關。「原住民故事館裡那幾張照片,是我爸爸媽媽。」她說,指著一旁的那棟建築,聲音裡有種安靜的驕傲。她也提到,小米種植的梯田如今改建成露營區,小米則移到更遠的地塊種植。空間的轉變不只是景觀的改變,也是一種文化如何在時代中找到立足點的折衷與實驗。她也提到,這個市集是今年剛整修、全台首座成立的原民區合法市集,讓這邊的攤販得以擁有更具規劃的農產品銷售通路,更提供臨時展演的地點,讓這邊的特色以及他們的農產品更能被遊客們看見。聽她在描市集之前的樣貌,我們也很敬佩她們一直以來的苦心經營,終於從現在開始,他們的文化與特色能有更好的舞台,被來來往往的旅客看見。
圖三:很高興認識姐姐,也買了好吃的小米甜甜圈🥯
接著我們走向一位推著水蜜桃與農產品的小販阿姨。她看起來親切健談,眼神裡有點疲累但更多熱情。她和我們分享種水果的不易、氣候的不穩、銷售的壓力。我們也詢問她:「能不能讓我們去幫忙?或者做一些拍攝和紀錄來做行銷?」她笑著說:「那個路很危險!在山坡上開車根本進不去!你們來這邊幫我拍就可以了啦!」同時也不斷肯定我們:「你們肯來、願意紀錄、想要理解,真的很重要。」她還熱情地推薦我們:「你們可以去三毛夢屋,那裡有個⋯⋯你們應該要叫姊姊啦!人很好、很會聊天,她也認識你們在教室碰到的一些孩子。」
圖四:阿姨很熱情地請我們吃水蜜桃,我們也幫她拍了一隻介紹影片🍑
音軌四🎧|泰雅木琴:一顆顆音階敲出孩子的名字
我們聽取阿姨的建議,決定即刻動身前往三毛夢屋。我們到了的時候,遊客不多,整座屋子靜靜播放著上個時代的老歌。經營者許姊姊見我們進來,立刻親切地向我們介紹。她說,這裡原是三毛初次來清泉時短暫居住的地方,而她的母親是第二任接手者,如今由她繼續經營。這座木屋裡的記憶,彷彿層層堆疊、呼吸未停。她介紹了一架泰雅木琴與竹管琴,熟練地演奏起 D-E-G-A 音階,那是族語聲調的節奏,也是山林與生活的聲響。她說,這些樂器不只是「表演用的」,更是一種「語言」與「傳承」;她與她母親也幫助孩子們組成「原少樂團」,讓聲音成為連結彼此的語言。
她提起我們在教室遇過的某些小朋友,也分享她眼中的他們。那些孩子的名字,我們才剛學會念,她卻已記得那麼多年。她說到泰崴吃素時,更熱情地說:「你們課結束之後的週末,可以去竹東吃飯啊!那邊也有不少素食餐廳!」我們點點頭,心裡悄悄暖起來。在這棟紅磚屋裡,三毛留下的是文學的餘燼,而現在的她們則是把原本的餘燼點燃出新的火苗——不只回憶,而是延續。
圖五:三毛故居的紅磚屋🧱
音軌五🎧|法國號:在山谷裡等一個回響
天漸漸暗,我們買了素食早餐回程,回到那個經過很多次卻從未真正駐足的觀景台,在那裡站了許久。這裡的風很靜。兩側山峰高聳,像一雙手溫柔地托住我們,前方溪谷敞開,天光就在那裡綻放出來。溪水緩緩流淌,遠方的山坡有一小塊雲靜靜駐留,像是停在那裡的呼吸。夕陽斜落,將山谷一半染成金黃,一半藏進幽藍,猶如兩種情緒同時存在,一半溫暖,一半遺憾;一半接納,一半還沒學會怎麼放下。泰崴感嘆道:「如果有空拍機,這畫面一定會更美。」但即使沒有,那個瞬間也已經被完整地記錄下來。不是單純的被拍下,而是與這幾天的感受,一起被體會。
這幾天,我們教孩子們怎麼錄聲音、拍影像、寫故事。但另一方面,與我們帶給孩子們的內容同等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將這些經歷與感觸留下。「故事魂」說的是:當故事被紀錄下來,魂魄便得以甦醒。而我們今天所見所聞的每一段,正如那些被遺落的魂魄,在等一個聽得見的人。
圖六:山環水繞的觀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