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Track 03 | 記憶回音裡的光

 

 

🎼調性|C major(C大調) 

⏱️速度標記|Allegretto con brio(輕快而帶神采)

🎵歌曲簡介|今天,是與孩子們真正展開對話的第一天。教室裡的聲音忽快忽慢,有人說夢想、有人模仿直播主,也有人安靜地寫下還不太會拼的字;我們一邊教學、一邊跟著他們調頻,在笑聲與指引中嘗試找到彼此的步調。這堂課也讓我們意識到,記憶不只來自語言的傳遞,更來自願意聆聽的關係。那些從夢想卡、互動裡延伸出來的聲音與畫面,像是記憶的主旋律,而我們的角色,是把這旋律記下、保存、再唱給他們自己聽。在奔跑與安靜之間,在遊戲與提問之間——記憶的光,正悄悄被擦亮。

 

 


 

 

音軌一🎧|鋼琴:從筆尖與聲音開始

 

      「這是一本可以寫下你聲音與夢想的書。」我們對小朋友這樣介紹手上的小冊子,那是我們特別為「讓夢走出一條有聲音的路」設計的——找回白卷大師五個魂魄的任務手冊。它是我們在啟程前花了一週的時間,將所有課程用四十幾頁內容串聯起來,希望讓他們透過這些內容,在學習的同時更了解自己內心,並且更相信自己。我們還特別設計白卷大師的貼紙讓他們集點,並準備了二十份玩具與文具,用以獎勵認真投入的孩子。(註:白卷大師是泰崴的podcast 頻道)

 

      今天,是課程正式開始的日子。我們從天主堂帶著平板、貼紙、投影機和講義,再次回到教室,迎接這群我們初識的小夥伴。這堂課我們要一起完成「聲音地圖」的任務,也就是用錄音、拍攝、訪談、觀察的方式,了解這些小朋友的想法。課程伊始,我們先向大家介紹這本小冊的用法與意義:它會陪伴他們記錄聲音、寫下夢想、發想問題,並在每一次任務完成後,獲得一張特製貼紙。集滿貼紙的人,還能兌換獎勵。孩子們翻著自己的白卷小書,像是剛剛接下一場冒險的通關地圖。但在冒險開始前,總要先來一場「破冰」儀式。

 

 

 


 

 

音軌二🎧|銅管樂:笑聲吹響彼此的名字

 

      我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名字接龍」遊戲:請小朋友輪流介紹自己的名字、並加上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或是喜歡做的事,而下一個小朋友要重複前面的同學所說的,再接上自己的介紹。有幾個孩子在第一輪還有一點不好意思,但第二輪開始,教室裡的氣氛就被一個比一個誇張的聲音打開了。有孩子說「我喜歡躲在廁所這樣媽媽就不會叫我去寫作業」;還有一對姐弟,在姐姐說喜歡打樂樂棒的時候,弟弟吐槽了一句,結果她就立刻轉頭敲了弟弟的頭,惹得全場哄堂大笑,調侃說她喜歡打的應該是他弟弟吧!這些答案表面看來稚氣,卻也是他們最天真的語言;這種氛圍,是用笑聲織出的安全感,也是一種我們與他們之間關係的第一層交會。

 

 

 


 

 

音軌三🎧|直笛:寫給未來的夢想練習曲

 

      緊接著的「夢想探索」練習,是我們最期待也最擔心的段落。夢想是一種難以描述的東西,即使對我們這年紀來說都顯得模糊,何況是年紀尚小的他們?但就是在這樣的懷疑與期待中,有一個孩子讓我們印象深刻。我們私下叫他薑餅,坐在教室最前排。四升五的年紀,卻寫下了完整的回答。他說他未來想開一間手機公司,自己設計手機。他的眼神不誇張,卻帶著一種天真的堅定,不是那種隨口編出來的幻想,而像是一句從很早以前便在心裡盤旋的願望。薑餅不只是夢想寫得完整。在我們的互動中,他總是熱情地搶著回答問題。甚至在課堂結束後還拉著我們說:「老師你們下課要不要來我家玩?我家就走過去很近就到了!」

 

      在他斜對面,是我們私下代稱為 YSL 的小朋友。他比其他人年紀更小(才剛要升小二),很多字還不太會寫,但我們每一個提問他都靜靜聽、慢慢想,再用他會的字句回答我們。有時候他太安靜,我們一度擔心他是不是沒有跟上,但只要靠近他一點、陪他久一點,就會發現他其實一直都很認真,只是習慣安安靜靜的做;而到後來和我們越來越熟悉之後,他也會更主動的在遇到問題時向我們詢問,這也讓我們有種被信任的欣慰。

 

      我們的訪談活動原本希望孩子能學會如何拍攝他人的聲音與故事,實際操作時倒是有點失控——大部分孩子都只是隨意的拍攝和遊玩,甚至還有人在模仿直播主。但我們也還是在他們拍攝的過程中盡力調整與說明,讓他們在嬉鬧中學會構圖、操作設備。看著他們自由嬉戲同時學習的樣子,我們不禁感慨:「也許這就是學習最該有的樣貌吧。」

 

 

 


 

 

音軌四🎧|手風琴:午後鄉間的對位旋律

 

      午餐時間,陽光從屋簷斜斜灑下,我們在民宿用餐時,跟另一位國中的孩子——作霖(化名),聊了起來。他還在讀國中,卻表現的十分成熟,已經經常跟著大人上山做農務。「今天早上去採水梨,還算輕鬆啦,因為可以用車子把水果載出來。採青椒最累,青椒田小條,車進不去,我們就得自己扛出去。」他邊說、邊筆劃著肩膀扛重物的樣子,語氣雖然有淡淡的吐槽意味,卻讓我們有些敬佩。這年紀的他,談起辛苦的勞作,像是在說一件再日常不過的事。寯廷對他說的這些挺有共感的,因為他的祖父也種過青椒跟蓮霧,在採收處理上也有不小相似之處。但一想起自己小時候看著祖父忙碌的身影,自己只會在一旁玩泥巴,而他早已成為家族的一份力量,敬佩便油然而生。

 

 

 


 

 

音軌五🎧|大提琴:名字背後的低鳴

 

      課程結束後,天色漸沉,我們留在教堂整理照片與準備明日課程時,哈那姐走進教室時,我們剛好備課備到一半,她便坐下來與我們閒聊。

 

      我們聊起今天印象最深的孩子——薑餅。哈那姐聽後點點頭,說他的家庭狀態很特別,但這也造成他比較有個性、有主見,對學習有興趣的時候會特別投入,甚至還會主動「管理」其他同學,要大家一起安靜。至於 YSL,那個我們一直放心不下的小孩,哈那姐說他平常不住在這裡,只在假日才回來,因此不像其他同學彼此這麼熟悉,也比較沒有安全感。但今天,他願意坐下來參與整整一個上午的課,也是說明他算喜歡這些課程,也喜歡我們兩位老師。她說起每個名字時的溫柔,還有娓娓道來的每段故事,有如為這些孩子在我們心中的形象上色,讓原本蒼白的輪廓更加鮮活。

 

      哈那姐說,這些孩子曾經看過太多「只來一次」的大人。「很多團隊來過一次就沒再回來了。小孩都記得,那些出現又消失的人。但是真的能對他們人格產生好的影響的,都要給予長時間的關懷。所以如果你們真的想要給他們什麼,不是用這些課程而已,要真的準備好去跟他們有更深的互動跟相處。」

 

 

 


 

 

音軌六|木吉他:陪伴是一種悄然延音的和弦

 

      那晚回民宿的路上,我們翻著今天收下的夢想小卡:一張寫著「我想當設計手機的老闆」、一張很努力照著手機的示範寫的「電競選手」、一張空白大半、只在左上角寫著「我喜歡吃東西」的回答,好像也算某種意義上的「白卷」吧!無論完成度如何,它們都像是某種悄悄伸出的觸角,正試圖從日常的罅隙中,連結一個更遠、更亮的世界。

 

      記憶從來不是靠單方面的教導灌輸而來的,而是靠真實的凝視與陪伴去積累。我們會記得今天孩子們稚氣的聲音與笑容;而在未來的某天,他們是否也會記得,我們曾在這個教室裡坐下來,認真聽他們說出想當選手、當老闆、飛行員?雖然這些夢想可能會隨成長更動——但它們被寫下的那一刻,本身就成了一段記憶。

 

      哈那姐說過,孩子會記得,是誰留下來,誰只是路過。我們也許無法替每個孩子改寫生命的脈絡,但只要他們曾經因為某次短暫的交會,而相信過自己、相信過未來,那就已經足夠了。因為記憶的形狀,從不只有寫下的文字,也包括那個傾身下來與他並肩思考的片刻;包括一個願意蹲低身子、細聲詢問的眼神;包括被認真對待、被溫柔陪伴的感受。那些無法收進課表與進度裡的東西,才是真正會留下的。這,就是「記憶魂」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