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Track 11 | 從耳邊到山谷

 

 

🎼 調性:C major  (C大調)
⏱ 速度:Andante moderato, con calore e legato (行版偏快,富有感情地演奏,且音符之間連貫)
🎵 歌曲簡介:今天刻意放慢。我們把前十天的片段一一攤開:教堂裡的錄音、籃球場上的腳步聲、孩子帶路走過吊橋與石階、三毛夢屋裡木琴音階,還有白卷手冊上一張張貼好的貼紙。那些畫面原本分散,如今在安靜裡接成一條有聲的路。

 

 

音軌一🎧|木吉他:夢想的分散和弦

 

      孩子們給我們的第一課,是「如何靠近」。有人用玩笑靠近(姐弟的小互嗆),有人用沉默靠近(YSL 安安靜靜地寫);有人用一句篤定靠近(月亮毫不猶豫的說:「我要開飛機」),有人則把夢想寫得像說明書(例如連開什麼公司都想好的薑餅)。

 

      錄音那天,聲音把他們拉到同一條頻道:小海對著麥克風卻說起想去日本旅行;學良指著自己畫的棒球場,說希望「為五峰爭光」;槭楓用歌聲把自己的份量補滿,聽回放時害羞卻用力點頭。而那些錄音室外的聲音:孩子帶我們走上吊橋、拐進他們常去的雜貨店、在路上一路講他們看過的一切。原來他們早就用腳步,替自己的生活編了導覽詞;我們做的,不過是把它錄下來。

 

圖一:泰崴正在教孩子

 

 


 

音軌二🎧|手風琴:展開的地圖

 

      哈那姐像一本翻不完的「地方使用說明書」。第一天在天主堂,她提醒開課的時間要提早一點;後來她帶我們走入社區,指出三座教堂、四座吊橋、五個部落;在教室裡,她一一為孩子「補上背景」;更在某個午後,輕輕地提醒我們:很多團隊「只來一次」,孩子都記得;真正會改變人格的,是長時間的陪伴。她也總在關鍵節點替我們「校正航向」,幫我們找回上課的節奏,更讓我們明白,我們做的不只是課,而是在一張不印在地圖上的網路裡,學著如何被信任。

 

圖二:當地年青人帶小朋友參加活動🎶

 

 


 

音軌三🎧|音樂盒:正在發聲的博物館

 

       那位在路邊說「我要回去跟我哥講!讓他去玩!」的小女孩,把我們領進了「人會互相介紹人的」社區秩序;桃山國小的主任談學校如何結合泰雅織布、族語、歌謠,讓孩子貼近自己的根;峰市集的小米甜甜圈姊姊說家裡世代種小米、如今轉做點心,市集也整修成全台首座原民區合法市集,讓農產有了更穩的舞台。

 

      賣水蜜桃的阿姨談氣候、談銷售,也肯定我們願意紀錄;三毛夢屋的許姊姊示範木琴與竹管琴,用特殊的音階告訴我們:聲音同時是語言與傳承。這些遇見拼成一個清楚的 輪廓:五峰自己,就是最完整的常設展;每一攤、每一座橋、每一間屋,都握著一段可被聆聽的敘事。

 

圖三:在三毛夢屋的許姐姐以及遊客🏠

 

 


 

音軌四🎧|長笛:在溫泉水裡流轉的語言

 

       晚上,哈那姐約我們一起來溫泉區泡腳,於是我們便同另外幾位教友,一同前往溫泉。熱氣裊裊地升起,腳浸在溫泉裡的那一刻,身體彷彿被山谷的暖意包住。而幾位大人一邊泡,一邊和我們聊起這裡的故事。在對話中,我們才知曉,這溫泉不只是放鬆的地方,更是記憶的載體。老人們會在這裡交換新聞、聊家常,甚至延續著部落族語與日語交錯的往日記憶。一位阿姨也和我們說,日本時期他們的叔叔、堂姐,以及那些受日本教育的親戚,回來後竟不會說族語,只能用日語和家人對話。

 

      談到語言,她語氣有些感慨:「現在的小朋友,如果太早離開這裡,就很容易只會講國語了。即便有泰雅學堂,沒有日常的語言環境,也很難真的學起來。」她又說起 自己兒子娶了客家媳婦,下一代的孩子就要在原民語與客語之間周旋,結果往往是兩邊都不熟,只剩國語成為唯一的日常語言。

 

      話題忽然跳到遠方——她聊起親友曾想去非洲實習的故事,語速飛快、手勢生動,最後又回到溫泉本身:「這裡啊,不只是泡腳。有人來流汗、有人來聊天,這些東西加起來,就是我們的生活。」

 

      我們聽著,感覺這片溫泉的水裡不只是溫度,還有社區的記憶、語言的流轉,還有連外地人也能聽見的故事聲音。

 

圖四:當地人常去的溫泉♨️

 

 


 

音軌五🎧|小號:吹向整個社區的號角

 

      回到山莊,泰崴盯著桌上那疊孩子們的聲音明信片,突然問道:「如果我們只做到孩子這邊,會不會太可惜?」的確,白卷手冊、錄音、擬音、樂創,讓我們看見孩子如何把「想要被看見」變成「願意被聽見」。但若只停在孩子,這條路就還沒真正走入社區;若想真的走進社區,應該不只是孩子的聲音,諸如小米甜甜圈姊姊、賣水蜜桃的阿姨、三毛夢屋的許姐姐等等景點或商家,其實也可以透過此方式推行。

 

      我們於是立刻萌生了新的構想:將「讓夢走出一條有聲音的路」,並且讓這條路延伸到整個社區;上游是孩子的夢,下游是社區的日常,中間全靠聲音串連。讓旅人不必等導覽,靠一張卡片就能「聽著走」;讓孩子在家門口也能聽見自己的作品被回播;讓店家有一套能自己更新的簡易流程;讓社區擁有一個可以持續擴充的聲音索引。那會是一卷很長的錄音帶:從孩子的夢走向真實的日常,再回到孩子的耳朵裡,成為他們的新起點。聲音明信片若能在地長出管理與更新的能力,它才不只是成果,而是工具;不只是紀念品,而是通往彼此的門把。

 

圖五:所有孩子們的明信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