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彰化縣 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 - 圳雨交界|深入大庄,炊煙暖巷

【溪庄調查局・Day 5】
圳雨交界|深入大庄,炊煙暖巷
📍調查日期:2025年7月28日
📍調查範圍:溪州鄉大庄村、松腳巷
📍天氣情況:雨勢無情、雙腳全濕、飯香蒸騰
特務PI,早安!
今日你們即將面對的,不僅是暴雨測試,更是迷途考驗。這片土地將以最潮濕的姿態迎接你們,卻也同時,敞開最溫暖的廚房、田野與笑聲。收到後請回報今日的情報:
情報一|共餐廚房:不言而喻的默契
上午八點半,特務小組抵達「開天宮」──今日的任務起點,也是長輩共餐據點。儘管雨衣遮體,仍擋不住滲入衣領與鞋底的濕氣。但就在這樣的天氣裡,我們目睹了最有溫度的行動。
作為共餐的大本營,大庄村供餐範圍包括鄰近村落榮光村、松腳巷等七個聚落,從早上八點,炊煙裊裊,行動早已開始。
「七杯米、八杯水」,是每日煮米所調配讓長輩們能夠咀嚼順口、入口即化的黃金比例。村長帶我們尋訪倉庫,介紹各種共餐用料,來自某某村民的農田裡、來自隔壁村送過來的食蔬,用最安心的食材,煮最新鮮的料理。
在共餐忙進忙出的居民們,除了主廚,還有自願早上八點來這裡撿菜、洗菜、切菜的志工奶奶們,處理完各種料理的前置作業,最後再交給主廚負責料理食物,他們井然有序,幾位奶奶坐在一旁撿菜,廚房裡便有其餘人協助洗切,還有幾位踩著雨濘地騎腳踏車將食材運來。村民間的互助,就像田水流進圳道,不著痕跡卻滋養萬物。
情報二|芭樂王田野探訪:一顆果實的信念
他的用心,不僅長在一顆顆碩大的芭樂裡,也在這片土地上,種下了團結與共榮的種子。
雨勢暫緩,於是我們跟著村長來到「芭樂王」的田裡。
芭樂王,本名陳明照,17歲時原本學的是西裝裁縫,沒想到人生的轉彎,從剪布改成了剪枝。回到大庄後,他遇見影響他深遠的恩師,自此踏入果農之路,專注於芭樂種植。他曾在市場行情每台斤僅能賣到60至70元的時候,卻憑藉精準技術與堅持品質,將價格拉高到95元,成為當地芭樂界的傳奇人物。
為了讓每一顆芭樂都飽滿香甜、品質穩定,他不惜遠赴各地拜師學藝,從肥料選擇到樹形修剪,皆一絲不苟。他說:「不能只是會種,還要種得對、種得細。」不僅對果實重量與選果標準有嚴格要求,更在分享時毫不保留,將多年經驗與技術無私傳授給其他農友。
情報三|社區據點:重建信心的十個圓
下午兩點,我們回到大庄社區據點,正值長輩課程時間。今日主題為手作與認知訓練──描圓、剪紙、書寫1至10。
剛開始,許多長輩對自己沒有信心,總說「我不會」「我不行」。但在我們一步步引導下,他們逐漸放下懷疑,動起手,也動起心。有位阿嬤握著筆,小心翼翼寫下「3」,轉過頭自豪地說:「這我會啦!」
社區據點不只是活動場所,更是信念修復站。長輩們在這裡找回了節奏、反應與生活的自信,也讓我們明白陪伴的力量,往往不是替代,而是傾聽與陪行。
情報四|共餐時間:熱飯、熱菜、熱心腸
課程進行到一半,大約十點半,打飯時間到了。因人手不足,我們臨時被調派前往幫忙。經過兩個半小時的準備,所有菜色終於就緒,現場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便當裝盒與派送的作業。
一邊打菜,一邊回應「路過的關心」。居民們看到我們,總會停下腳步好奇地問:「你們是誰?從哪裡來?住哪裡?怎麼這麼乖來幫忙?」每一個人都用滿滿的熱情,把我們當自家小孩招呼,還叫我們放心留下來一起吃飯。
十一點半,是長輩共餐的用餐時刻。除了派送出去的66份便當,大庄村本村的居民也會聚集在開天宮前,一起打菜共食。有一種餓,叫做「阿公覺得你還餓」。那時候一位阿伯幫我盛了一大匙飯和滿滿的菜,直接把我的餐盒堆成一座小山,引來其他阿嬤的驚呼與「退貨」抗議。於是,菜被退了一些,但飯沒退。結果我就這樣──吃得飽飽飽。
情報五|蔥油餅與數字遊戲:記憶的味道
下午兩點半,課程繼續展開。我們很幸運地品嘗到上次課程剩下的蔥油餅──葷食版本包的是熱狗,素食則包了起司。在阿嬤的巧手下,細心幫蔥油餅塗上蛋黃液,送進烤箱時香氣四溢,整間教室瞬間充滿暖呼呼的味道。大家一邊吃、一邊閒聊,吃完再繼續今天的學習。
接下來的活動,運用早上製作的教材,讓長輩們練習數字辨識、加減法,甚至來場數字接龍。照服專員美玲姐說,這些設計不只是為了趣味互動,更能幫助他們訓練認知功能與邏輯反應,讓腦袋保持靈活。
一開始長輩們還有點搞不清楚規則,但越玩越投入。有些阿嬤甚至玩到信心爆棚,開始主動說:「再出題啊,這小case啦!」反應熱烈又可愛,讓現場笑聲不斷,整場活動在笑聲與腦力激盪中圓滿結束。
今日任務外補充|松腳巷迷航事件
傍晚五點半,我們前往松腳巷的中壇宮。途中一度迷路,幸運遇見村長,被村長虧說:是要騎回台北嗎?他不僅親自帶路,還引薦我們給廟前長輩,並一同向神明參拜,約好星期四和他們詳細探訪!
結案備註|下雨天的大庄,有另一種光
這座小村落,用熱飯、志工與笑聲,教我們:真正的陪伴,不是服務,是一起成長,共同前行。
從廚房裡不言而喻的默契,到教室中悄然綻放的自信,我們見證的不只是日常的協作與學習,更是一種潛藏於細節中的溫柔力量。共餐,是讓居民有一個共同聯絡感情的時機;共學,則是不讓任何人忘了自己依然能學、能笑。原來,在這片土地上,關係不是建立於言語的承諾,而是存在於一雙雙願意伸出的手、一句句「這我會啦」的喜悅裡。
我們終於懂了:所謂地方的韌性,從來不是喧囂地喊出來的,而是在平凡中被悄悄守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