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彰化縣 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 - 人生百味|那些酸甜苦辣裡的相遇

【溪庄調查局・Day 10】

人生百味|那些酸甜苦辣裡的相遇

📍調查日期:2025年8月2日
📍調查地點:社區據點、泰式料理店
📍天氣狀況:大雨不斷、傍晚放晴

特務PI,早安。

今日大庄村社區據點即將開設食用酵素製作課程,老師將帶來多種酵素進行講解試喝,帶學員體驗酵素的神祕層次,請和據點學員同心協力,一起浸泡出屬於你們的人生百味!


情報一|雨中堅持:風雨無阻的酵素課堂

八月二日,蹲點來到第十天,彷彿無聲地劃下一道里程碑。日子累積,像牆上貼著的便條紙,一頁頁記下我們和村子的相遇。今天午後,我們再度騎車前往大庄村,參加「食用酵素課程」。天空像是翻倒了一整盆水,大雨滂沱,騎在田間小路上,連頭盔也遮不住那股猛烈的雨聲。

據點的照服員美玲先和我們打了預防針:「今天大概不會有什麼阿嬤來啦,雨太大了,又沒共餐,她們多是走路來的,安全為重啊。」我們點頭,心裡也默默做好了空堂的準備。

雨雖大,卻澆不熄一顆顆熾熱的心。阿嬤們,撐著傘,淋著雨,陸續來了。將近十人,其中一位阿嬤甚至說她早上還在台中,為了這堂課,特地提早返家。

途中我們還看到一位阿嬤拄著輔助器,在雨中緩緩前行。我們等了許久都沒見她出現,便跑去附近的廟裡看看。果然,她就在廟裡坐著,原來是誤會了——她以為下雨課程取消了,也就沒打算去,但我們當時在大雨中聽不清她的話,誤以為她不想來,也沒多說什麼。直到其他阿嬤趕來據點,才有人自告奮勇去勸她,她這才急忙過來。她邊走邊解釋:「不是我不想來啦,我是以為沒有課……」

這句話,她從據點一進門說到課程結束,重複了好幾次。像是要一再確認,她沒有讓人失望。我心裡有些酸,也有些捨不得。長輩們常常因為一點小誤會、一個來不及的反應,就陷入強烈的自責。他們太在乎彼此的關係,也太容易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情報二|酵素課,味道濃烈,笑容也濃烈

今天的課程由外地講師授課,光是搬運器材與酵素材料,就足見規模不凡。講師請我們試喝了十餘種酵素——每一種都各具滋味,有的刺鼻、有的酸澀,有的甚至讓人眉頭緊皺。

雖然講師一再強調酵素的健康功效,但對某些阿嬤來說,陌生的氣味太過濃烈,不免讓人卻步。兩位阿嬤笑著搖頭,選擇提前離場,但這也未減大家對課程的投入熱情。

接著進入實作時間,這是課程裡最讓我動容的部分。十三種水果要切丁、去籽、裝罐,這些細碎又重複的步驟,卻讓每一位阿嬤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的掌刀俐落、有的耐心除籽,還有一群人站在酵素甕前,分工合作,慢慢地將空罐堆滿。每個動作都是生活的痕跡,每個笑聲裡,都藏著記憶中那個「還在煮三餐、顧一家」的自己。

我很喜歡據點課程就是因為,這讓他們有展現的機會,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有被需要的時候。不是因為酵素最後完成,而是在製作過程中,她們彼此交流、展現技藝,神情專注又開心。當她們講起自己切水果的獨門技巧,語氣中閃著一種熟練與驕傲,彷彿時間倒轉,她們依然年輕,依然是家中操持一切的靈魂。


情報三|據點外,濕氣裡的餘溫

課程結束,我們走出開天宮,準備離開。這幾日的熟面孔已漸漸能認出我們。

每當我們準備騎車,都會有人揮手提醒:
「啊妳們欲走矣?騎車愛細膩喔!這幾工雨攏落蓋大,一定愛注意啊!」

這些叮嚀,比雨還密集,也比雨更暖。

我試圖用我的台語回應他們:「明仔載咱閣會來喔!」但因發音太爛,引發誤會。有位阿嬤聽成我禮拜四才會再來,急著轉達給其他人,我也無法用台語解釋,只好讓誤會繼續蔓延⋯⋯

是的,我一定會練好台語。像是一個約定,一句承諾,說給自己聽,也說給她們聽:「我明仔載才閣來。」


情報四|口耳相傳的地方要角

星期日的傍晚,我們踏進幾天前吃過的泰式料理店,一坐定就聽到熟悉的聲音,原來是我們的宛萍姐,正在和幾位工作夥伴一起吃飯,旁邊正坐著溪州尚水米的重要推手——吳音寧。

其實我們在第一天認識環境時,就曾在青草茶店前遇到協會夥伴帶我們打過招呼,那時她親切的說「歡迎你們來!」,沒想到再次巧遇我們已經是蹲點第十天了。除了兩次巧遇外,其實吳音寧也不斷出現在我們和居民的訪談當中,不論是訪問芭樂王時,他提到在高鐵站和吳音寧的巧遇;訪問總幹事關於共餐的起源的幫助,在和協會夥伴聊天時也出現在各種專案中。短短十天就可以感受到吳音寧與溪州以及溪州居民的連結深刻。

對於一個地方的耕耘,不僅僅是履歷上的經歷,而是存在在地居民的口耳相傳裡。


任務外補充|雨鞋的助攻

因為幾日前的大雨,我們的布鞋全濕多日未乾,導致我們這幾天不論晴雨都只能穿著雨鞋,而這也成為近日大庄村的熱門問句,總會有人停下來問我們說:「要去哪裡嗎?怎麼會穿著雨鞋?」,我們都重述一次,然後和居民一起苦笑。

今天也不例外,當我們結束一天的行程,穿著雨鞋和兩件式雨衣走進全聯補充生活用品時,在結帳櫃檯前排隊的兩位小弟弟不斷上下打量我們的裝扮,神情十分疑惑,想來也是和居民一樣,只是他們沒有問出口,而是用眼神表達。


結案備註|雨裡的溫度,歲月的痕跡

大雨傾盆,阿嬤們撐著傘穿著雨衣,步伐雖緩,卻滿載對生活的熱情與堅持。課堂上,切水果、裝罐的手勢交錯笑聲與低語,像時間在手指間流淌,她們找回了歲月沉澱的自己,也重新感受到被需要的溫度。

離開村莊時,熟悉的叮嚀隨風傳來:「騎車小心啊!」比雨更密集,也比雨更暖,像無聲的承諾,跨越泥濘與距離。

夜晚巧遇的吳音寧,透過這幾天居民口耳相傳的提及,讓我們知道:一個人對地方的耕耘,不在履歷,而在生活裡留下的痕跡,在人心裡悄悄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