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彰化縣 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 - 時光之旅|遇見人生領路人

【溪庄調查局・Day 13】

時光之旅|遇見人生領路人

早安,特務PI。

今日任務將接觸多位大庄村居民,請準備好寫好的訪綱、充飽電的錄音筆和一雙認真聆聽的耳朵,架起相機、坐好定位,跟緊受訪者來一場人生時光之旅吧!

📍調查日期:2025年8月5日

📍調查地點:大庄社區

📍天氣報告:晴朗微風、陽光露臉


情報一|百歲阿媽揀菜團

幫忙共餐已經變成我們每天的例行公事,在大庄的一天從揀菜、洗菜、切菜開始。首先,潛入百歲阿媽揀菜團隊閒聊兼訪問,經過一週的熟悉和與宛萍的會議後,我們已不是第一天的我們,會沒頭沒尾的舉著相機問問題。從詢問食材茄子的處理開始,和阿媽們一來一往的對話交流,彷彿那一刻我們才真正開始學會「一手服務,一手紀錄。」

服務與記錄可以同時並存,並非第三者的介入,而是進入社區生活節奏自然的流動。

這四位年紀加起來可能超過三百歲的阿媽,每天早上八點都會準時出現在開天宮廟埕,幾乎都是從共餐草創之初就加入幫忙的行列。問他們為什麼會想要每天都到這裡來幫忙,「蹛附近爾爾」、「就來鬥相共」、「這無人鬥相共嘛無法度幫忙也沒辦法」。

大庄共餐能辦得起來的原因,無非就在這些阿媽的回答裡,沒有計較、沒有個人考量,

只有社區需要幫忙,而我能夠幫忙。


情報二|送餐阿伯的記憶回溯:從遷村故事到堤防觀測台的秘密

今日,我們再次踏上那條蜿蜒曲折的送餐路,這次由阿伯帶領,熟悉的身影,堅定的腳步,雨後初晴的天空似乎也為這條路披上了一層溫暖的光。阿伯原以為我們只是在做紀錄工作,沒想到我們願意親身跟隨他再走一次,讓他感到十分開心。

隨著車輪碾過石子路,他開始娓娓道來這片土地的故事。原來大庄村的舊址不是現在這裡,而是在濁水溪理的高灘地。多年前的一場大水淹沒了當時的村落,迫使村民們集體遷村。這場遷徙不只是大庄村一家的故事,還有鄰近的成功村、榮光村等也一同搬遷。大庄這個名字,正是因為融合了這些村莊而來,意味著「大」的聚集與「庄」的歸屬。

阿伯的話中充滿了對往昔的記憶與無奈,未建好堤防之前,水災就像是無聲的惡夢,洪水沖刷得比想像中更為劇烈,水位甚至曾淹到腰際。更可怕的是,這條濁水溪不只是水,而是攜帶大量砂石,宛如土石流般地傾瀉而下,對村莊造成了極大傷害。當年村民只能彼此扶持,共同搭建以石頭堆砌的堤防,但那樣的堤防根本擋不住洶湧而來的洪水。直到後來改用水泥建造,堤防才逐漸堅固,安全感才漸漸回來。

在談話中,我們還了解了村裡觀測台的秘密:傳說中並不存在的「十四號」觀測台,因為「四」字在地方被視為不吉利而被跳過。阿伯還指著地圖上的十一號、十號觀測台,說那裡是濁水溪的源頭,九號觀測台則可俯瞰整條溪流的壯觀景象。聽著這些,他眼神裡充滿了對家鄉土地的驕傲與守護,讓我們也心生敬意,決定找時間一同前往探訪這些水文觀測點。


情報三|芭樂王的農藝絕技與意外的禮物

午間時分,我們隨著芭樂王來到他的田間,他神采奕奕地展示一項我們先前未曾捕捉到的農藝秘技——「捻(liàm)心」。這是一種細膩的修剪工序,透過快速拔除小顆、無法正常成長的果實,讓剩餘的芭樂能吸收更多肥料,長得更大更甜。

他的雙手靈巧迅速,動作乾淨俐落,幾乎在我們還沒看清楚的瞬間,幾株芭樂的「心」就被拔得一乾二淨。他一邊操作一邊細心講解,對芭樂的喜愛和專業毫不掩飾。

有趣的是,當我提到我爸爸對種植也有興趣,他就問我爸爸是否需要裝工具袋,特別為此送來了他親手用水管做成的工具包,連見都沒見過面,這份溫情令人感動,也讓我們感受到這片土地上人與人間深厚的信任與善意。


情報四|照服員美玲:穿梭在大庄村的溫暖身影

遇見美玲,是這趟旅程中一場意外的驚喜。她騎著機車,風塵僕僕地穿梭在村落間,忙碌的身影中帶著一股堅定。作為村裡唯一的照顧服務員,她肩負起多重角色,從會計、老師到廚師,無一不是她的責任。

她是土生土長的大庄人,曾經是護理師,卻因為想照顧家裡小孩,毅然決然回到這個從小長大的村落。沒有辦公室的八年,她在蚊蟲孳生的廟埕戶外工作,夏天烈日曝曬,冬天寒風刺骨,這些艱苦從未讓她退縮過。去年才終於有了專屬的辦公室,卻依舊面臨資源不足的窘境。

在採訪中,她談到了村裡長輩的困境。許多行動不便的阿公阿嬤,患有帕金森症、中風後遺症,或者因腰痛而無法自理。他們每天必須拄著拐杖、助行器,步履蹣跚地走上長達半小時的路程,前往社區據點參加課程。這條路,是他們對抗孤獨和病痛的一條生命線。

然而,政府訂下的最低人數限制讓這個溫暖的據點面臨關閉危機。美玲坦言,這不僅僅是數字的問題,而是無法量化的情感和努力被忽視。她努力推廣課程,試圖鼓勵更多長輩參加,卻受限於身體狀況和交通問題,無法達到規定人數。

她輕聲說:「很多人想來,但腳走不動。交通是個大問題,我們需要車輛,但錢真的很難籌到。」社區已經入不敷出,共餐和據點經費緊縮,買油、保養車輛的成本成了難以跨越的鴻溝。

儘管如此,美玲沒有放棄。她就像這片土地的守護天使,用堅毅和柔情,默默撐起這個社區的希望。她的眼神裡,藏著無數阿公阿嬤的期待與信任。

透過她,我們看見一個被忽略的角落,一個逐漸老化卻仍在堅持的村莊,也看見那股不屈的生命力。

她是大庄村裡的燈塔,照亮著大家前行的路。

 


情報五|葡萄阿媽的人生哲學

在廟埕用餐過後,我們和一位阿媽聊起天。和這位阿媽的初見,是在酵素課堂上,入座後她向我們點點頭問好。第二次,是在今日打便當的隊伍裡,站在我的左邊,在我顧兩道菜跟不上速度時,總是像個大學姐般cover我。第三次,就是吃飽飯的現在。

我們詢問起她的名字,她俏皮的笑說:「你臆看覓~」沒想到這位阿媽有個特別可愛的名字,叫做鄭葡萄,不是因為家中有種葡萄,也不是因為喜歡吃葡萄,就只是爸爸幫她取的,一個好記、好聽的名字。她向我們分享她在大庄村服務五十多年來的經驗,也講起種種人情故事。

儘管面對農事工作後的肋骨斷裂,在經過一陣子休息後,葡萄阿媽仍舊馬上回到社區服務。

儘管也曾面對他人的酸言酸語,仍相信帝爺公的指引:「做對的事情,其他自有安排。」

葡萄阿媽默默做對的事情、不爭執、不張揚,跟著帝爺公的引導,奉行自己的人生哲學,讓今年已84歲的她,看起來仍容光煥發。在對話的尾聲,葡萄阿媽也不忘提醒我們一些打便當的小小注意事項:「是共恁當做姊妹仔伴,才共恁講遮的」,也讓我們備感窩心。沒想到身在異鄉,也能在午後和一位阿媽共度一段少女時光。


情報六|過路的芭樂攔截

下午,我從據點教室準備穿過廟埕去拿水壺,才剛走過龍門,就被下午場的廟埕居民攔截,「你就是村長說的大學生喔」、「是讀地理的那個嗎」、「另外一個沒有來喔」。蹲點來到第十三天,已從無限重複的自我介紹,轉變成居民能幫新認識的居民介紹我們,在旁邊看著這一幕,覺得有趣又溫馨。

才沒聊幾句,一位留著豪邁波浪捲的大姐轉頭就要騎上機車,說回家摘幾顆芭樂要給我們帶回去,另一位阿媽也準備走回家拿袋子,說要裝幾顆「水甜欸」給我們。在幾般不好意思、道謝再道謝之後,收下兩大袋的芭樂。

開天宮的廟埕有不同場次,每個時段在廟埕的人以及所做的事都有所不同,

路過廟埕也變成我們在大庄的日常連載,期待下一頁還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


情報七|與村長的時光之旅:訪大庄村長 陳元振

繼上次初次見面的簡短對話,今天下午三點,我們和村長約在開天宮進行正式訪問。村長戴起眼鏡、拿出日曆紙和筆,認真地記下我們的訪綱,向我們娓娓道來大庄村的發展過程,以及共餐成立的歷史。聊著聊著從一開始略為嚴肅的紀錄片氣氛,轉變成日常輕鬆的短影片。

從村長工作的甘苦談開始,無論喜慶或悲傷都有村長的參與,上至百歲長輩下至國中生都是村長服務的對象,還有身為村長要如何面對壓力與閒言閒語。我們邊訪、邊笑、邊思考,彷彿村長十多年的工作時光,都在此刻的開天宮的辦公室裡流轉放映。叮叮噹噹的時鐘報時音樂響起,訪談也從原本預計的三十分鐘不斷延伸。

話鋒一轉,我們跟著村長的敘述,一起倒回到村長的少年時代。

看一個小男孩在濁水溪河床被試射砲彈追,從水源頭跳進莿仔埤圳一路滑到大莊國小上岸;

看一個少年離鄉到台北學習技術,意外考上警察,見識到時代的轉變;

看一位青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果斷抉擇返回家鄉,一做就是幾十年的服務。

時鐘報時的音樂再度響起,轉眼又過了一個小時。此時我們已逐漸無法隱藏在鏡頭後,遵循紀錄片老師的叮嚀,總下意識的發出附和的語助詞,故事實在太精彩,我們跟著話題的分支,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

從提到村長也種水稻開始,講到尚水農產的理念、和宛萍他們接觸的過程,岔出到大庄村的農業變遷,舉凡花生、水稻、馬拉巴栗到現在的芭樂,村長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變身我們的田野調查產業篇受訪者,還幫我們梳理了這幾天從村民口中聽到的鄉間故事。這場對話持續到相機過熱投降後才停止,「現在五點多了喔!」連村長自己都沒有發現講了這麼久。

村長總是穿著一件POLO衫、一件牛仔褲,

出現在早上八點的共餐廚房洗米煮飯、穿梭在田野道路間服務村民、走到鏡頭前讓我們訪問,

胸前口袋上繡著「大庄村長 陳元振」代表的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帶領大庄村前進的責任與重量。


結語備註|廟埕的光,人生的影

在大庄,時間彷彿以另一種節奏流動。

百歲阿媽們的身影,讓我們明白「付出」從不是計算,而是生活的自然;送餐阿伯的腳步,帶我們看見一條河流如何刻劃一個村落的記憶與堅韌;芭樂王的手藝與贈予,提醒人情往往比收成更甜;美玲的真心與行動的證明,讓我們發現在政策數字之外,照顧的價值無法被量化;葡萄阿媽的人生哲學,教會我們順應與篤定,將信念化作笑容;廟埕收到的芭樂不只是果實,更像大庄人情的象徵──在分享與交會之間,我們讀懂了生活的厚度;而村長的故事,則把日常與歷史織成一張厚實的網,溫柔地承接我們的到來。

這些身影,構成大庄的篇章。有人默默耕耘,有人堅毅守護,有人將溫情化為禮物,有人用故事記錄時代。

於是我們懂得,所謂生活,不是驚天動地,而是你我並肩的日常;所謂力量,不在喧囂,而在靜靜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