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彰化縣 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 - 承先啟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大庄星期五

【溪庄調查局・Day 9】

承先啟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大庄星期五

📍調查日期:2025年8月1日
📍調查地點:大庄村松腳巷、中壇宮
📍天氣狀況:大濕大乾、小心蝸牛

特務PI,早安。

時序來到八月的第一天,又是全新的一個月。早上八點大庄村的共餐廚房將有一連串任務等著派發給你們,請耐心切菜、用心洗菜、盡心裝菜,接續下午循序漸進完成今日的三個訪談任務。蹲點尚未完成請再接再勵!


情報一|切菜行動:彆腳特務的豆干修行

晨間八點,特務小隊趕赴開天宮共餐據點報到。剛好人手短缺,一位阿姨身體不適、一位在整理房間,臨時徵召我們協助備料。

「你會切嗎?」
「當然會!」

自信滿滿回答的我們,卻在刀落豆干之際,瞬間露餡。對半切的刀路歪歪扭扭,偏離了既定路線,常常一塊大一塊小;而隔壁阿姨刀鋒一閃,切痕整齊、刀面乾淨無痕,瞬間顯示出老練身手。看我們笨手笨腳,她終於忍不住出手指導,教我們如何「對半」才不會失禮豆干。

洗菜任務也同樣嚴謹,三槽流水、三段清洗,一菜三洗,水色從渾濁到清澈,證明他們對長輩飲食的講究毫不馬虎。食材確認完畢後,便交給廚房大廚,進行最終火候決勝。


情報二|烈陽下的巡診奇遇

完成廚房任務後,我們前往開天宮對面紀錄壁畫,正納悶街上為何車潮異常時,赫然發現今天正是社區巡迴醫療的健診日。

醫生剛下車就熱情招呼,誤以為我們是初訪者,還特地拉來大庄村負責人再介紹一次,才得知我們其實已經潛伏九天,並與我們閒談了解我們任務及情況。

穿著白袍的醫生,拍攝時還開心叮嚀「要拍帥一點喔」,後續也分享起自己種火龍果的心得,親切得像老友。


情報三|虎爺鎮守,松腳巷裡的神秘流

大庄村有三個區域,係由本村、松腳巷以及綠筍路組成,在與醫生閒談完後,我們轉戰松腳巷的信仰中心——中壇宮。初次見面的廟公,一臉警戒,先是懷疑我們:「借廁所?」在確認我們是來田野調查後,他才逐步放下戒心,雖仍不多談廟史,卻默默說起自己的人生經驗,像是誤打誤撞開啟的另一本側寫檔案。

廟公語帶保留,強調「沒有根據的神話故事不要寫」,但他說到虎爺的傳說,語氣仍微微帶著敬畏。

據說中壇宮的虎爺就供奉在神桌上,全台僅三間如此。有一次外廟乩童扮虎爺前來參拜,結果被壓制得動彈不得,直到吃飯時間再燒香稟告,才得以起身。此間傳說,不容小覷。

至於「松腳巷」這個名稱,來自村口的大榕樹,在台語稱作榕仔跤,中文是榕樹下的意思,廟公說在他出生前廟位建成前就存在一棵巨大古榕,後來透過擲筊請進廟裡,尊稱為「松王公」,就此留下了名號。

期間,曾任總務的一位耆老突然現身,補上更多歷史細節。廟公自嘲年紀尚輕,講得不夠完整,而這位長者的突如其來,讓人不免想像,是不是神明感應,特派歷史的守護者前來支援。


情報四|支援令急傳:共餐的另一場接力

當廟史談得正熱,一通急電驟然響起:
「喂,你們在哪?現在打菜人手不夠,快來支援!」

我們像被召回的特務,騎上機車狂飆回共餐食堂。難以想像,如果哪一天,又是同樣得情況,廚房又只剩下兩個人,那打菜該怎麼辦?送餐該怎麼辦?

共餐隊伍雖看似運作井然,其實每一次都像一場賭局:
能不能湊齊足夠的人手?
能不能準時完成打菜並配送?
能不能在下一次,還維繫起這張無聲卻溫暖的餐桌網絡?

共餐的價值,不只是一餐熱飯,而是一次次的「有人在」保證。

它無聲卻深刻,卻也脆弱,像是午後突來的急雨,始終難以完全防備。


情報五|水月阿媽午間深談

11:30是社區共餐食堂準時開飯的時間,今天我們稍微延遲了一點打飯,長輩們一得知我們還沒盛飯,簡直可以說是雷厲風行的總動員,把正在收拾的飯菜都留給我們,此起彼落的「緊去遐添飯」、「遮攏留呼恁」,讓我們裝了滿滿的飯菜,也裝載了下次絕對會準時盛飯的決心。

經過昨日的事件與訪談後,現在我們才明白吃飯在這裡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

「你們吃飯了嗎?」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問候語,

一句「食飽未」承載的是八年來大庄村堅持辦理共餐的揹負的重量。

中午時分我們在據點的教室裡稍事休息,和水月阿嬤聊了起來,阿嬤和我們說起她的人生故事,流利的國台語切換,訴說著在過去的年代曾經遇見的恩師、含辛茹苦拉拔孩子長大的歷程,以及見義勇為的經歷。水月阿嬤用她的聲音告訴我們,能學會很多語言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要用學到的語言講有道理的話,在人生中或許會遇到很多難以溝通的人,但我們仍要勇敢地據理力爭,同時也懂得伸縮自如。

談話中我們體會到從過去留傳下來的價值觀,不該全被視為舊時代需要被進化的思想,在那之中往往藏著在艱困年代,仍被細心包裹、用心維護的價值。

是因為有很多如水月阿嬤這樣的人,他們一步一腳印地走過風雨歲月,不求大富大貴,而是問心無愧的人生,

才讓我們聽見長輩們諄諄教誨背後,那一顆顆歷經千錘百鍊,仍然堅毅的心。

 


情報六|火龍果熱線

下午總幹事阿家撥通電話,為我們接通訪問火龍果大哥的機會,騎上機車跟著阿家的貨車來到下坡旁大庄火龍果的大本營。種植火龍果是位年輕的大哥,用心誠懇的解答我們每一個問題,從火龍果的品種到種植過程,帶我們騎著機車越過堤防,來到濁水溪河床看四甲的火龍果田在我們面前展開。

當我們問及他對於這份「看天吃飯」的工作,是如何進行心態調適,他說就是也不用去想太多,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經過這幾天對大庄農民的訪談後,我們理解到「看天吃飯」或許是道出農業無奈的形容詞,但其中也蘊藏著如火龍果枝條般,雖然會因為太熱而乾扁,但在幾天的濕潤後,還能漸漸恢復的韌性。


情報七|大庄的星期五午後未完待續

下午我們騎著機車尋訪大庄村的三個聚落,在松腳巷尋找聚落入口的大榕樹;到綠筍路經過綿延的鳳凰花樹,再回到本庄,反覆穿梭於前巷與中山巷間。我們在雜貨店裡尋找放置冰棒的冰櫃,向顧店的阿婆詢問後,她笑著指著櫃檯前的家用冰箱說:「就在裡面」,買了一枝五塊的棒棒冰。

坐上機車後座回到開天宮,遠遠的就聽見「豆花、臭豆腐,來買好食的豆花、臭豆腐~」,原來是一台賣豆花、臭豆腐、布丁的小貨車,廟埕前在下棋的四人桌、小朋友聚集的長桌、長輩們端坐的椅子,都放有幾盤來自餐車的午後點心,在滋滋作響的油炸聲中,構成一幅星期五午後的愜意風景。

我們也端著豆花及臭豆腐入座,不知道是第幾次的自我介紹已經被居民們的好奇訓練得相當熟練,卻也因此能夠加入長輩們的聊天,聽他們聊起兒女、談起人生,互相關心彼此生活,在四點到五點半的廟埕,與居民們共享一段時光。

其中有位阿伯,在我們買臭豆腐時就和我們搭話,在聽過我們自我介紹的五分鐘後,就能用宏亮的聲音為棋桌上還不認識我們的大哥介紹我們的來歷,也開啟一段深刻的對談。在言談之中,他與我們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以及教育觀,他認為比起教授知識,是讓小孩有親身體驗的機會,體驗後才能從中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並為此付出努力。

儘管他鼓勵我們要懂得抓住機會走出去,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去感受「做啥物代誌你會感覺快樂?」

對於即將升上大四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句急切的叩問,但也是一句深遠的祝福。

過了五點半,居民一個個返家準備吃晚餐,獨留廟公回到廟前準備點香敬拜,看我們兩個還在廟埕等待,廟公突然說要教我們三個動作,原來是他之前自學的太極拳,每日起床都會打個一組五十下。於是,三個人就在夕陽西下的廟前吸氣、吐氣、拉筋伸展,這時的我們還不知道今天尚未結束,深呼吸是準備下一場遇見的開始。


情報八|世界的馬拉巴栗在大庄

在總幹事阿家的熱情帶領下,我們來到種植馬拉巴栗的大哥家對面,剪頭髮等待訪問。訪談地點在馬拉巴栗大哥家客廳,可以看見牆上椅著種植馬拉巴栗的得獎肯定,接下來的四十分鐘,也讓我們聽見大哥對於馬拉巴栗種植的用心和技術的自豪。

馬拉巴栗曾是大庄村盛極一時的作物,但近年因為種植的過程複雜,面臨重重挑戰的挑戰,村內農民紛紛改種其他作物,但大哥一年一年克服問題,堅守臺灣製的品質,一顆顆全程人工細心維護下的馬拉巴栗,讓馬拉巴栗從大庄村外銷到世界各國落地生根。

這裡的馬拉巴栗是五股辮!


 任務外情報補遺|大庄理髮小哥奇遇記

直到我們聊到彼此任務的內容---剪影片,彷彿打開了某個共同語言的開關,話匣子一下子被打開,從剪片的辛苦講到技術的磨練,漸漸地,我們不再是兩組陌生人,而像是難得在村莊裡相遇的同路人。

他說他已經在美髮這條路上走了十八年,而這間理髮廳,是他深耕大庄村的據點。他一年花四到五萬元進修,並與我們分享最新的燙髮方式、各類髮質所需的捲度與溫度差異,眉飛色舞,眼裡有光。

我們原本只是想完成任務,沒想到卻遇見了一位職人。當他根據我們的臉型剪出適合的造型,讓我們在鏡子前感到煥然一新時,那份專業與用心令人印象深刻。洗剪服務只收三百元,卻包含了清潔、造型、頭皮知識分享,服務內容可媲美都市剪髮店,價格卻只是都市的三分之一。

有沒有賺錢?不知道。

但他對美髮的熱情與堅持,讓我們無庸置疑地看見一個人對自己的行業,可以認真到什麼程度。

村莊裡沒有霓虹與流行,卻有一雙每天練習不讓手指生鏽的手;沒有排隊名店的誇耀,只有一把剪刀,一顆溫熱的心,和一種想把事情「做到最好」的樸實信念。


結案備註|大庄星期五:人情、職人與生活的側寫

今日蹲點,從共餐廚房的切菜洗菜,到巡診醫生、廟公與虎爺傳說,每一次相遇都像微光,照亮村落生活的細膩與深意。午後穿梭三個聚落,訪談農夫與居民,感受「看天吃飯」的韌性與共餐背後的無聲守望;理髮小哥的專注與堅持,提醒我們,認真對待每件微小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的尊重。大庄的每一刻,都是日常裡悄然流淌的智慧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