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彰化縣 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 - 相遇團圓|初一乍到,轉眼月圓

【溪庄調查局・Day 16】

相遇團圓|初一乍到,轉眼月圓

📍調查日期:2025年8月8日

📍調查地點:大庄社區

📍天氣狀況:十五月圓、相遇團圓

早安,特務PI!

轉眼你們來到大庄已經十五天,從初一到十五的歷練,

相信你們已經能成為一位獨當一面的大庄人,接下來麥克風就交給你們吧!


十六天的大庄人壹號|依霈

連續幾天的短睡眠,仍未意識到是最後一天,我們跨上機車前往大庄。

第十六天,沿著莿仔埤圳的前行,我們已經可以在心裡細數路上的特徵。高鐵橋下、太陽能板右轉、溪陽國中紅綠燈,看著遠方的電塔越來越近、看河堤出現,覆靈宮牌樓右轉,沿著堤防轉進開天宮,那樣的大庄村是我們十五天來的歸屬。

機車剛剛熄火,一旁揀菜的阿媽們就此起彼落的打招呼,討論我們明天將要離開,對我們說要記得可以常常回來。

「後改啥物時陣會轉來?」最後幾天我們也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

初一乍到,轉眼月圓。

看著廟埕香案煙霧上升,再逢初一十五犒將的日子。

突然驚覺,我們來到大庄的第一天是初一,的大庄的最後一天是十五,初來乍到的我們,轉眼間也看得月圓。

拿起剪刀咔嚓喀擦剪香菇,打開水龍頭嘩啦嘩啦洗菜,我們已經熟悉大庄的一天、廚房的擺設,砧板在洗手台上、菜刀在碗櫃裡還有洗菜要洗三次。廚房內志工們的閒聊,一邊說昨天的發表她看了很感動,一邊和同伴分享自己照片的好看。阿媽們一臉感動的表情,讓我們覺得一切值得。

9:30備料告一段落,我們走進開天宮參拜,感謝神明這半個月來的保佑,真的讓我們在大庄的日子平安順利,甚至還得到更多。廟公從門邊走出來,教導我們未完的太極拳,在每一個呼吸吐納中我們想起,第一天到大庄的第一個訪問就是廟公,從一開始的尷尬介紹,到現在可以閒聊打太極。

踏出廟門我們遇上每週五會到大庄巡迴醫療的醫生,我們送上感謝的大庄明信片,一旁的護理師也驚呼好漂亮哦,更讓我們驚喜的是有位阿媽看到那棵百年木棉的照片,說很久以前看過,原來現在長這麼大了,讓村民看見村裡的變化是我們意外的收穫。看著長桌上討論照片的背影,我們出發準備向這兩週來遇見的受訪者、幫助我們的人以及居民道別。

才剛起步就看到芭樂王騎著機車迎面而來,想必是剛結束上午的工作日程,來邀請我們中午前去他家喝茶。


第一站

我們來到松腳巷的中壇宮,回到上次訪問的地方,在旁邊坐的阿伯說廟公回去拿東西等等就回來,我們在廟前補拍空景,廟公回來和我們閒話家常,突然有個阿伯騎車經過,打開車廂拿出四顆芭樂送給我們。廟公說是冥冥之中的感應,像上次訪問剛好有廟的總務解說,這次剛好有阿伯經過。騎到村口,看到傳說中的大榕樹,佔據相機螢幕滿版的畫面,「松腳巷」「榕仔跤」實在是個浪漫的地名,這裡不僅有太子的感應,還有榕樹的庇蔭。

第二站

我們來到火龍果大哥的家,四處尋找熟悉的身影,沒有聯絡方式全靠相遇,突然大哥就從家裡開門出來,我們道謝道別,説下次再來吃火龍果。

第三站

我們來到馬拉巴栗大哥家,詢問鄰居看進窗戶才知道原來他就在裡面,中午短暫的相遇,也讓我們聽見鄰居現在居然能夠互相幫忙介紹我們,原來我們在大庄已經待的夠久,能讓居民幫我們自我介紹。

第四站

我們來到百分百尋找設計師,起初唐突的拜訪,我們也沒想到會促成後來的每一次相遇,在小小的理髮廳裡線上開會、剪桌遊、聊人生。我們看店內門大開但空無一人,我們站在路旁等待,有兩位經過的阿伯、阿婆正要去吃午餐,在村子裡最最開心的莫過於在路上能打招呼的人越來越多。

讓我們想起這幾天來所有路上的相遇,都指引我們來到意想不到的地方。

搞錯方向騎上田中路,巧遇村長從家裡出來,除了意外發現村長的家,還帶領我們拜訪中壇宮。星期五下午遲遲未離開,最後遇到阿家回來,帶我們進到理髮廳、訪問馬拉巴栗大哥。在大街小巷穿梭,意外發現芭樂王的家,促成後來的午茶之約。昨天差點要騎回溪州充電,還好理髮小哥剛好從裡面出來。這類的遇見在大庄不勝枚舉。接近12:30,正當我們想說下午再來時,就在圍牆的門廊後發現設計師,送上照片也收下照顧頭髮的叮嚀。

沒有安排、沒有預期,卻一次次的讓我們有了圓滿的道別。


回到開天宮,今天人較少卻是我們第一次有機會能坐上大紅圓桌吃飯。

從第一次面對圓桌生疏的自我介紹,最後我們成為桌上的人。

這個中午廟公引薦我們認識教太極拳的退休王老師,跟芭樂王的兒子們聊天,盛飯時閒聊的居民都可以報出我們昨日的行程,舉凡和村長吃飯、到誰家訪問甚至經過他家門口,我們的移動路徑居民眼中繪製,透過對話編織成圖。吃飽飯我們來到芭樂王家,原以為是半個小時的小坐,結果變成三個半小時的長聊。我們參觀工作室、喝了滿肚子的好茶,也留下下次再來的理由。

3:30我們出發尋找濁水溪,往16號河堤上坡,看各式田地、騎過抖到不行的碎石子路,騎出來回頭看才發現路牌指著我們剛騎出來的方向寫此路不通。接著往9號觀測台前進,沒想到在路上居然遇到送餐阿伯,帶著我們終於看到濁水溪,看向對面的林內、右邊的西螺、上游的南投,看向河堤後大庄村,彷彿在回應我們第一天的尋找。

回到開天宮,最後一次踏進據點教室,最後一次走上前巷、中山巷,

最後一次站上堤防,最後一次和開天宮前的居民道別。

雖然這次我們說的不是「明天再來」,但會是「下次再來」。今天所做的事情都是此次蹲點在大庄村的最後一次,雖然可能不是人生中的最後一次,但確實是這個篇章的結局。

很感謝我們遇到的人,每一位都幫我們闔上書頁,從月缺到滿月,我想,沒有更圓滿的篇章了。


向著溪州直騎,

我們這十六天來都不斷的往前看,不論是早上往大庄、傍晚往阿畝,

不斷看向下一件事、下一個目的地、下一個明天。

但今天坐在機車後座,舉著相機,最後這次想往回看,再回頭看看大庄。

今天的莿仔埤圳水流洶湧,想來是供水的日子,路旁的水稻也從空地長成一株株小苗,想起每一次在莿仔埤圳旁的奔馳,有時是司機也是乘客,無論是狂風大雨、晴朗炎熱、清晨初亮、中午烈日、傍晚黃昏、晚上溼滑,這條路也見證了我們每次的大庄生活,就算風很大也硬要急著在路上大聲聊天、交換情報,聊今天發生的所有事情。我想我會想念那樣的大庄、這樣的我們。

回到阿畝,在無人的街道上,亮著暖暖的光,我們和夥伴們分享大庄村的感謝影片,玩起這幾天的成果桌遊。飯局到了尾聲,才滔滔不決聊起這幾天的心得反思,關於我們有太多還要學的、太慢去做的,還有所有感謝的、不好意思的,感謝協會給予我們很大的空間,而我們也有幸藉著大庄村的幫助,破除自己的框架,讓這趟田調長出自己的樣子,從夥伴們的口中發現自己沒看到的特質,原來我做得到、都做到了。

隨著夜越來越深,明天就是最後一天。


十六天的大庄人貳號|壹芸

八月八日,父親節,也是我們在大庄村的最後一天。

從未想過,短短十七天能讓人產生如此不捨與依戀。

七月二十五日的那場共餐,我們在圓桌前笨拙地自我介紹——語句七零八落,聲音小得幾乎要被飯菜的香氣淹沒。但底下的人依舊笑著、點頭,像是已經接納了我們的生澀與緊張。

「我很喜歡被採訪,你們可以採訪我。」總幹事在飯桌的另一頭熱情地喊。那一刻,我們像剛踏進一個沒有邊界的家。

我們原本都是內向而安靜的人,對進村之前的日子充滿惶恐。沒想到,短短的十七天,竟能與阿嬤結為姊妹、與廟公一同打太極拳、在芭樂王家泡茶聊到夕陽西下、被洗菜阿姨記住並關心、收到手軟的芭樂。

最後一天,我們在村裡四處送昨日沒送到的照片。

那些照片,是我們想留給他們的禮物,也是一段段相遇的見證。有些人是在巷口偶遇、有些人是他剛好推開門、有些人是坐在玄關乘涼時看到我們。

像是特別安排好的一樣,所有想道別的人,都在那天與我們碰了面。

活動的名義是「一手服務、一手紀錄」,但我們收到的,遠比給出去的多。

他們與我們分享人生故事,講生活的道理,傳授處世的細節。問起為什麼願意每天早上八點到共餐中心撿菜、洗菜、切菜,他們只是笑著說:「因為我還能做,所以就來了。」有人則說,年輕人越來越少,如果沒人做,這個共餐就會消失。那份對村子的責任感,是不言而喻的。

唯一的遺憾,是我不會講台語。雖然因此鬧了不少笑話,他們仍願意用不太熟練的國語和我交流。但我知道,我錯過了很多...那些話,等我當晚從夥伴口中轉述回來時,已過了最該回應的時刻。語言成了隔閡,也讓敬佩與感謝延遲了。

我們對他們而言,或許只是過客。不過每次騎車離開開天宮時,總有人問:「要走啦?」我們的到來和離開,都突然而倉促,但他們依然掛念:「騎慢一點喔。」

在城市裡,很難想像一整個村莊的關係可以這麼緊密;很難想像有人會因缺人手,主動站進廚房煮菜;更難想像兩個初來乍到的大學生,可以被傾心相待。


最後一哩路,是送餐的阿伯帶領我們走的。

那天早上,他忽然問:「有找到濁水溪嗎?」我們搖頭,說這幾天太忙,還沒抽空去尋。阿伯便笑著提議:「那下午我帶你們去。」

我們沒有約時間,也沒說好在哪碰面。

中午時分,我們在芭樂王家泡茶,不知不覺,三小時就這樣流走。

(芭樂王在教我們怎麼包芭樂)

心裡想著既然時間不多,就去碰碰運氣,沿著阿伯描述的那條小路,去找找看莿仔埤圳的源頭──濁水溪,灌溉溪州與大庄村的命脈。沒想到,才走到半路,就遇見了從另一端返程的阿伯。他一見我們,笑著說:「我剛去廟前找你們,沒看到人,就想說到濁水溪邊看看你們有沒有找到。」那一刻,心底湧上的,不只是驚喜,更是踏實的感動。

我們明明沒有約定,他卻銘記在心;明明可能撲空,他仍騎車出發。

那個時候,他的芭樂園正等著澆水、施肥,他卻選擇來找我們──兩個沒有留下聯絡方式、甚至即將離開的年輕人。在都市裡,我們或許會說「找不到就算了」,把緣分交給偶然。但在這裡,他們的行動告訴我們:有些人不只相信緣分,還會為了守住它,多走幾步路。

濁水溪的水在陽光下閃著光,我忽然明白,這條河不只是灌溉農田的命脈,也是大庄人彼此守望的見證。

 

致大庄

你們的問候總是及時而真切

見面時的笑聲,巷口的揮手,還有那一句「騎車小心」的叮嚀。

有人只和我們見過一次面,就把芭樂捧到我們懷裡,好像怕我們一路上會餓著。

一開始,我們帶著拘謹與不安來到這裡,是你們的熱情,把那份緊張一點一點溶化在陽光和笑聲裡。

如果可以重來,我會先把台語學好,好在廟埕邊和阿嬤閒聊、在菜園裡聽阿伯的笑話、在共餐圓桌前與你們多交換幾句智慧與人生的道理。

只是,蹲點的日子總要落幕。

我們像是路過你們生命的旅人,卻在離開前被深深記住。

如果還有機會,我們一定會回來。

帶著更流暢的台語、更多的故事,再一次,與你們同桌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