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彰化縣 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 - 世代傳承|雨中的接力連載

【溪庄調查局・Day 12】
世代傳承|雨中的接力連載
📍調查日期:2025年8月4日
📍調查地點:大庄社區
📍天氣狀況: 陰雨綿綿、熱情無阻
早安,特務PI!
今日除了日常的共餐備料、打便當固定任務外,11:30將有神秘人物降落,帶領你們一窺大庄的送餐之路。請抓緊油門、放好煞車,注意!一不小心會被甩在後面,跟丟在轉彎處。
情報一|風雨無阻的送餐路,世代善意的交接
大雨像是被誰在天上傾翻的水盆,嘩啦啦地傾瀉而下。
原本與阿家約好今日由他帶我們去送餐,但臨時狀況改變——他得奔赴另一場緊急任務。於是,他交棒給另一位送餐阿伯。
在我們忙著打菜時,阿伯側過頭,帶著笑意問:「今天下這麼大雨,你們還要去送嗎?」
我們幾乎沒多想就點了頭。
對阿伯來說,這不是選擇題,一年四季,風雨無阻,他都會走這條送餐路。
既如此,我們也沒有理由退縮。穿上雨衣,發動機車,送餐之旅就此展開。
路像被時間的手揉皺,彎曲、狹窄,卻被阿伯熟稔地刻在腦中。
每到一戶,他不只是放下餐盒,還會探頭問候:「最近身體好嗎?」有些長輩行動不便,他會徑直走進屋裡,把飯放到桌上。
有些房間,空氣裡藏著讓人心頭一沉的寂寥,一張床、一位老人、一身病痛,卻還在努力生活。
見到我們,他們微笑道謝,眼底閃著光,像把一點希望小心翼翼地交到我們手上。
阿伯說,這些收餐的阿公阿嬤,有不少曾是廟宇、共餐的志工。多年操勞,有人中風,有人留下殘疾。
於是,他們成了這條送餐路上的收餐人。
「以前是他們為我們付出,現在換我們服務他們。」阿伯的聲音很平靜,
卻像在陳述一條跨世代的默契──善意該被接力。
共餐原本不收費,只希望村裡的人能在廟前聚餐,彼此交流、彼此照顧。
可隨著人數增加,經費吃緊,最後不得不收每月一千元。
這筆錢涵蓋週一至週五的午餐,以及初一十五向外訂購的晚餐辦桌。
「其實不夠啦,但還是要做下去。」阿伯說。
第一天,我們就感受到了這份工作的沉重,每一次停車、下車、送餐、再上車,身體和雨水都一同疲累。
但對他們來說,這是日復一日的日常,沒有退場的選項。
情報二|大庄廟埕的人情連載
送餐完畢我們回到廟埕共餐,一位阿姨熱情的招呼我們上桌吃飯,儘管她的位置只有一張學生桌椅大,但仍樂於和我們分享一頓午餐的時光。傳說中這位碧芬阿姨煮的三色麵疙瘩超級好吃,旁邊總幹事、居民的一言一語證實其確是大庄村的美味傳說。
不僅如此,身為大庄村的村民碧芬阿姨也有種芭樂,採用友善農法用酵素培養,我們好奇問說是怎麼學會製作酵素的,碧芬阿姨笑說:「上網看YouTube學的阿」,言談之中也透露出她對於種植芭樂的熱情,儘管她說看芭樂吃到很膩了,但看著自己的芭樂園有不同的變化成長,每天都很開心。
一個轉頭,碧芬阿姨就已騎車回家,摘了一袋芭樂,又再度出現在廟埕。
「有葉子的是紅心的」
「不會太多啦!早知道你們要寄回去就多摘一箱!!」
種植芭樂對於大庄的居民來說,或許已不只是一種職業,而是融入生活中的節奏,更是大庄村獨有的待客之道。
吃完飯,我們也和對面的水月阿媽聊天,一回生二回熟,水月已經成為我們最熟悉的阿媽之一,阿媽國台語精通的雙聲道,時而諄諄教誨、時而俏皮可愛的談話內容,已經變成我們每天必聽的日常連載之一。
聊著聊著,總幹事阿家工作完也加入聊天,聽說我們星期四要在廟埕辦成果發表,馬上拿出手機確認行程,說:「那天隔壁鄉的鄉長要來視察ㄟ!還會帶七、八個人來」。
我們兩個一聽鄉長要來,被嚇得不輕,芭樂王的兒子悠悠飄過,跟阿家說:「不要嚇他們啦」。
不僅今日份的中午聊天參與人數眾多,我們在廟口聆聽一場場人情連載,還就是這麼剛好,這星期四聚集了不少事情要在這個廟埕發生,我們也繃緊神經準備認真面對成果發表。
今日任務外補充|
1.廟前「總部」的孩子們,台語裡的遊戲與信仰
大庄村依然有幾個孩子,他們的聚集地是開天宮廟埕。這裡像他們的「總部」──打遊戲、閒聊,全用流暢的台語。打電話時,也幾乎都是台語夾雜著笑聲。
今天,現場出現一幕令人忍俊不禁的畫面:為了慶祝在寶可夢遊戲裡抽到稀有卡,一群小孩竟浩浩蕩蕩跑到廟裡,手裡還拿著遊戲機,拜得無比虔誠。
在這個村子裡,信仰和遊戲可以同時熱烈,而且毫不違和。
2.意外聽見老闆口述的溪州街區地方料理史
傍晚我們再度來到緣味鍋貼覓食,老闆還記得我們上次坐的位置,招待我們一盤泡菜試吃。在吃完結帳時,從稱讚食物開始,意外開啟老闆所知的溪州街區地方料理史。
老闆為外省第二代,與溪州街區的著名店家同期成長,他向我們娓娓道來自家店名的變遷、溪州外省麵的改變,以及各家傳承味道的小故事。口味或許會隨著時間改變,但不變的是對於料理精神的傳承。
看著一盤盤酥脆的鍋貼上桌、絡繹不絕的店內人潮。
我想,在溪州屹立不搖數十年的店家,都典藏著不同世代人的舌尖記憶。
意外的對話,也讓我們得以從味蕾上瞥見溪州的地方料理史。
結案備註|大庄的人情與承諾
今日的蹲點如雨中接力,每一份善意與努力都在村落中流轉。送餐阿伯的每一次停車與問候,不只是食物的交付,更是世代善意的傳遞,提醒我們生活中的溫暖值得被珍惜與延續。
廟埕裡的每一次交談、每一頓餐點、每一顆芭樂,都是村民生活的日常章節。阿姨與阿媽們的笑聲、提醒、俏皮調侃,像日子裡自然流淌的節奏,教我們理解「待客」的深意不在形式,而在用心。孩子們在廟埕裡的嬉笑與虔誠,也讓信仰與遊戲並行不悖,展示生活的自由與趣味。
今日蹲點是一堂關於「傳承、用心與日常」的課:歷史不只是課本文字,而是被人用行動、味道與話語延續;每一次善意的接力,都讓村落故事在雨中閃著溫暖的光,也將我們的心路與土地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