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Track 08 | 喚醒古調的頁

🎼 調性:泰雅四音音階(Re Mi Sol La)
⏱ 速度:parlando rubato(像說話般的自由節奏)
🎵歌曲簡介:我們不是來旁觀的,而是來守一段即將消失的聲音。走進五峰鄉,不只是協助孩子陪伴他們重塑自己,更是在一次次不經意的對話與任務中,我們也被這片土地邀請,成為它文化記憶的一部分。
音軌一🎧|拇指琴 :山莊的帳簿,寫的是部落孩子的名字
週六早上我們原打算到處走走,因為忙一個禮拜的課程,還沒有機會好好到附近走走,而我們也在尋找幾個可以發送明信片的地點——這些明信片,是我們這週陪孩子們一筆一劃畫出來的圖,是他們的夢、他們的對未來的啟發、他們用色彩寫給世界的聲音。想讓聲音地圖,讓更多的「外地人」聽見。但一出門,還沒踏出民宿大門,就聽見廚房傳來金屬的碰撞聲。走過去就見到葉大姊正在整理廚房,準備為山莊換上新的瓦斯爐。我們說了聲早安,我們就這樣跟著她,一邊幫忙,一邊聽她說起清泉的故事。
葉大姐是哈那姐的姐姐,也是清泉山莊的管理者。這間山莊是清泉地區第一家民宿,原本只是青年活動中心,直到丁神父提出轉型構想,才慢慢變成現在這樣。「你知道嗎?我們山莊賺的錢,不是進到我的口袋嘿~我是領教會的薪水,這些營收都是拿去給教會,大部分會捐助部落的小孩就學。」她也提到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離開部落,不再學族語、不再務農。她也感慨的說:「我也要再給我孫子教我們的話,不然學校教的,很多都不是我們這邊真正用的說法,不是我們清泉的文化。」
這裡不只是在經營旅宿,而是在悄悄守住一代人的去與留,是一個讓孩子留下來的理由。她的工作,不只為了自己的溫飽,而是也成為清泉這一代孩子背後的力量,讓他們能得到幫助,在這裡繼續長大、講自己的話、有勇氣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
圖一:葉大姐正在清掃廚房🧹翻新廚具
音軌二🎧|手碟:一場雨讓我們真正坐下來看見生活的樣子
中午,我們循著葉大姐的推薦,開車前往露營、旅宿業發展的更興盛的白蘭部落,希望能找到一兩個能發送孩子們明信片的地方,或是尋覓更多可以放在紀錄片中的美景。但還沒到目的地,雨就開始落下。霧氣從山谷爬上來,像是用力地把我們推回原地。山路濕滑,寯廷不想冒險開下去,於是我們先轉進一家餐館,點了菜坐下,這是我們這一週第一次做下好好吃飯。
窗外是一整片霧白,窗內是有菜、有湯、有麵包的豐盛午餐。這是我們來清泉以來最完整的一頓飯。這一週我們不是吃泡麵、就是啃便利商店的調理包,連我們都笑說:「如果今天還不吃營養一點,我們後面十幾天的生活……」我們一邊吃飯,一邊翻整理筆記,寫下孩子們的創作、拍攝的畫面、記下今天與葉大姐的對話。身體補充了熱量,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那場無法繼續前進的雨中停下腳步,好好去理解這趟旅程的重量。
圖二:前幾天都只能吃萊爾富飽足 因為一場大雨我們停在了白蘭部落 有機會享用美味的中餐
音軌三🎧|泰雅木琴:從悠遠的旋律中,聽見祖先的聲音
我們慢慢在餐廳裡整理時,哈那姐突然打來一通電話。她說:「有一首泰雅族古調,我們之後感恩祭的時候年輕人要唱,但沒有譜,只有音檔,你們能不能幫忙把它寫出譜來?」希望我們在隔天的時候,可以教當地的年輕人唱這首歌。我們答應了,畢竟我們學過音樂,寫譜對我們來說應該不難。但等到音檔一打開,我們愣住了。
這是一段來自1966年的田野錄音,由德國學者錄製,歌聲自由隨性、音質模糊,甚至也沒有特定的。唱的聲音,像是從石縫、山風裡流出來的,沒有規則,沒有重複。而這段音符中,也不是常規的音調,沒有辦法在樂器上面找到準確的音符。但那卻不是無序,而是一種比西洋樂理更古老的結構——是當時生活的節奏,是族人腳步和心跳的頻率。我們開始一遍遍聽,先用musescore撰譜,而自己也唱出來錄下,再用自己的版本,反覆推敲,把那些模糊的旋律,一句一句變成可以教、可以學的音符。僅僅一分半的音檔,我們從下午五點多聽到凌晨兩點,燈光下,平板寫滿刪改痕跡,但每一筆都像是把那段消失中的聲音,緊緊記住。我們聽這個旋律數十次,一句一句修正內容,用自己的聲音哼唱,讓它保留古調原先想表達的樣子,但更接近樂譜可以表述的格式。每當完成一句,我們都會給予彼此鼓勵!畢竟我們完全不懂泰雅語啊!
圖三:我們不斷反覆聽原本的錄音檔 並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唱 我們的房間沒有桌子 只能在地上克難寫譜🎶
這首歌,不只是為了下週的當地感恩祭,而是為了讓十年後、二十年後的孩子,還能再一次唱出這裡祖先的結晶。當我們寫下那這份譜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不再只是協助者;我們也成了記憶的搬運工,將祖先的聲音搬進未來的耳朵裡。這段文化,正在老去,但它還活著,而我們今夜的努力,也成了它活下去的理由之一。
圖四:我們的第一版樂譜手稿✨
音軌四🎧|二重奏:我們不是來教文化,是被文化邀請留下
在五峰,我們不是做一場「文化體驗」。我們不是站在外圍學著發音、模仿唱腔。而是像當地的人,真的把一段歷史、一首歌、一份責任,放進我們手裡。我們用曾經歷過的故事來帶給這邊的小朋友更多不一樣的經驗,但除此之外其實我們也接下了一個文化的未竟之事。它曾在1966年的某個清晨或午後,被陌生的德國學者收進簡陋的錄音機;它在膠卷與資料庫中沉睡了半個世紀,直到今晚,它在我們的指尖重新醒來。
如果有一天,這首歌再也沒有人會唱、沒有人聽得懂,那也沒關係。至少在 2025 年的某個夏夜,有兩個外地來的年輕人,在清泉山莊的燈光下,聽著祖先的聲音,花了一整晚,把那斷斷續續的旋律,一筆一筆寫成了可以傳下去的樣子;那些音符原本是自由的、沒有邊框的,我們一邊聽、一邊唱,再把旋律小心翼翼地落在紙上,像為一條從遠方漂來的河流修築堤岸,筆尖畫下的每一格,都是組成堤防的一磚一瓦。那不是一張譜而已,那是一段文化,還有人用整夜時間去對待它的溫柔和敬重。
服務有時候是「給予」,是帶來改變。但是當一個地方願意打開門,讓你進來的時候,你願不願意放下身上的任務和標籤,真正地坐下來、聽它說話。
那一晚,我們想的並不是想要帶給小朋友什麼。而是我們想憑自己微薄的力量,讓泰雅族的族語古調活下來!
圖五:當地青年比較看得懂簡譜 因此我們嘗試用打譜軟體開始打簡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