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Track 10 | 還有人在”守望”

 

 

調性:G大調

速度:Andante(行走的速度,溫和卻有韻律)

樂曲簡介:像一條山路上的溪流,不急不緩地穿過村落與人心,帶著孩子的笑聲、耆老的叮嚀,還有外地人眼裡的驚奇與提問。旋律在低聲細語與暖心笑聲之間起伏,最後停在一個不算結束的休止符——因為守望,還在繼續。

 

 

音軌一🎧|木吉他:明信片與問題

 

      早晨,我們帶著剛印好的明信片去三毛故居給芳瑄姊姊(三毛故居的負責人),遇到一位正在打工換宿旅行的阿姨。她剛退休,打算用這種方式走遍各地。聽到我們的行動她的眼睛亮了起來。

 

      我們把明信片遞到她手裡,指著角落的 QR Code 說:「掃下去就能聽到孩子的故事喔!」她低頭一掃,耳機裡傳出稚嫩的聲音。她靜靜聽著,然後微笑說:「比起很多營隊,你們更像是在挖孩子心裡的東西……夢想、故事、那些最深層的想法。」得知泰崴是心理系時,她恍然大悟:「難怪!」隨後又問:「那,你們有想過要怎麼延伸這個活動嗎?會不會今天你們為他們種了種子,但沒人澆灌它,它就枯萎了呢?」

 

      我們告訴她,這顆種子從一開始就不是一次性的打算。除了錄下聲音,我們希望未來回來,再陪孩子檢視自己是否向夢想邁進,我們也希望可以將這套課程延伸到更多的偏鄉;甚至主動幫他們找到資源,讓夢想離現實更近一點。比如月亮想開飛機,那麼下一次,我們就能帶她去機長體驗營,或邀請真正的飛行員來聊聊(原本泰崴就約好一位開飛機的朋友,可惜當天下大雨沒能上山)。

 

      阿姨聽著,不時點頭,也分享了許多如何延伸孩子參與,以及這套模式是否可能帶去其他地方。她也說到自己之前也是會去設計活動,因此有任何需要幫助或是想討論想法也歡迎我們去找她。我們感覺自己像是被接住了——不只是被理解,更是被看見。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卻在這張小小的明信片與孩子的聲音中,聽到了相同的共鳴。這份肯定,讓我們更確信:夢想不該只停在紙上或錄音裡,它應該繼續被傳遞、被回應。

 

      未來我們也會用泰崴的 Podcast《白卷大師》把這些故事帶出五峰,先從台南的偏鄉開始,讓更多孩子的夢想有被聽見的機會;也許這些聲音能像種子一樣,在更多地方悄悄發芽。那天的午後,我們帶著芳瑄姊姊請我們吃的西瓜、仙草,還有滿滿的感動,心裡都知道,這條路,我們會繼續走下去。

 

圖一:在三毛夢屋一起吃仙草與西瓜🍉

 

 


 

音軌二🎧|中提琴:祝福中的雙手

 

      離開三毛夢屋,我們回到天主堂把明信片交給哈那。她說下午會有一團校長來參觀,她要留下來幫忙神父。既然如此,我們便趁空和她聊起這些年的心路歷程。高中畢業後外出工作,後來進入天主教研究中心,79 年畢業後就回到到清泉教會,一待就是三十多年。童年時,她曾被那些「大哥哥大姊姊」陪伴,深知這份力量,因此立志回到部落,做同樣的事。她所陪伴的人,橫跨了嬰兒到長者;而她有時是陪伴者,有時是教育支持者,有時是資源連結者、情緒安慰者,除了處理生活所需、安撫衝突,甚至也會推動文化傳承。她也說道:「我的名稱有很多,部落裡有人叫我葉老師,有人叫我葉姐姐、哈那、阿婆,甚至葉媽媽都有人會這樣稱呼我。」

 

      她說,陪伴不只是照顧,也以我們陪伴孩子為例,我們也要引導孩子自主規劃、自己完成。從出生到離世,任何年齡都有人需要被陪著走一段路。她也與我們談到近期她有在與外界合作推行的「青年配對長者計畫」時,她解釋得很仔細:每位青年會配對到一到位長者,定期探訪、記錄長者的近況;這樣除了長者能得到照顧,青年也能在與長者的互動中,學習使用族語,更可以在談吐中學習老一輩的智慧與文化。她強調,外部資源無法永遠存在,部落必須學會自我照顧,雖然總會有一些人還沒準備好,但她依然願意耐心等,因為路還是要走。

 

圖二:哈那姐與我們的分享💬

 

 


 

音軌三🎧|人聲:意外的同溫層

 

      在與哈那姐的聊天接近尾聲時,突然幾位年輕人走進教室,哈那姐也熱情的招呼她們,原來她們是哈那姐的幾位姪女。她們是臨時上山來看望長輩的,而我們也一見如故,自然而然的和她們介紹我們這幾天的課程與明信片計畫。當我們拿出幾張剛印好的作品時,她們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不是那種初次見到新奇事物的驚訝,而是像看見熟悉面孔藏在另一種語言裡的微笑。她們說,部落裡的孩子很少接觸錄音與平面設計,更少能透過作品把自己的聲音、想法傳到更遠的地方。而她們自己,也早早離開部落、在外生活了多年,所以在看到一張張孩子們親手繪製的作品、附著聲音的明信片時,彷彿能見到孩子們那張天真的笑靨,不只是感動,更有一種回到根的共鳴。

 

     「這樣很好啊,讓更多人聽到他們的聲音,也許就會有人願意幫忙、願意靠近。」她們肯定地說。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我們做的事情,像是在孩子和未來之間架了一座小橋;不華麗,但堅固,足以承載一個個好奇又未完成的夢。

 

圖三:與她們分享孩子們的作品以及我們的企劃

 

 


 

音軌四🎧|小號:與校長的擦肩

 

      聊到一半,木門忽然被推開,丁神父從樓上下來,原本想請哈那幫忙搬書,看到我們便招手:「噢!你們是這禮拜來帶孩子上課的年輕人嗎?可以請你們幫我一個忙嗎?」我們欣然同意,上樓搬下好幾疊書,準備等校長團到來。

 

      進到教堂才發現,前一天感恩祭的排練讓教堂椅子位置全亂了,我和泰崴便幫哈那復位。稍後,校長們抵達,神父解說完,還送了他們自己寫的書。我們趁機遞上孩子的明信片給桃園的校長們,他們也笑著收下,也有其中幾位校長他們表現出對我們企劃的興趣。雖然由於他們還有後續的行程,沒能深入對談,但我們很希望有一天能和這些教育工作者坐下來,好好討論孩子的教育、夢想的養成,以及學校之外的陪伴可能性。因為我們相信,這樣的交流一定會撞出更多火花。

 

      送走客人後,我們又幫丁神父把書搬回樓上。他笑著問:「要不要乾脆留下來啊?你們這麼好,我不希望你們走耶!」我們都笑了。那天離開教堂時,肩上的重量換成了心裡的溫度。一場看似偶然的幫忙,也能成為彼此認識、信任的契機。或許我們能帶給這裡的,不只是一次課程,而是一種「願意再回來」的承諾。

 

圖四:與校長分享我們的明信片與企劃

 

 


 

 

音軌五🎧|口琴:清泉的樣子

 

      傍晚,我們約了昨天遇到的一對兄弟,南陽跟縑楮。他們平日住在竹東,假日才回清泉。他們告訴我們哪裡可以玩水,哪家養了幾條狗,還聊到霸王寒流那年,雪從這裡一路下到上坪——不是幾片雪花,而是厚到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我們羨慕得不得了,因為這輩子還沒見過那麼多雪。他們還說,有時會騎腳踏車一路下山,回來時再搭公車上來。聽他們講著這些日常,我忽然覺得,清泉之所以可愛,不只是山與水,更因為有人記得這些細碎的故事,並願意說給別人聽。

 

圖五:我們與兩兄弟的合照📷

 

 


 

音軌六🎧|鋼琴:守望的理由

 

      今天的相遇像一面鏡子。阿姨的提問,讓我們檢視這條路是否能走得更長;哈那的故事,讓我們看見陪伴需要的耐心與韌性;孩子們的回憶,讓我們明白,有人記得,就不算失落。這些片刻像一顆顆小石子,投進我們原本就湍湍前行的溪水裡,激起一圈圈不願停歇的漣漪。守望,不只是守著風景的完整,而是守著那些正在長大的眼睛,讓他們知道,無論夢想要飛多遠,都會有人在原地生火、點燈、張望。這盞燈不急著催促,也不會熄滅,它只是靜靜亮著,照見每一張曾笑著說夢的臉。

 

      或許有一天,這些孩子會在某個地方看見一張明信片、聽見一段聲音、或遇到一雙熟悉的眼睛,忽然想起這條通往夢想的路原來不是一個人的路。那時,他們會知道,自己不只是被記得,更是被等待著。而我們,也會像今天一樣,把遇到的每一份善意與信任放進背包,帶去下一個地方,再下一個地方。因為守望的理由從來不只是為了看見種子發芽,而是為了在風裡、在雨裡,守著它長成一片森林的那天,和它一起抬頭,看見滿天的綠意與陽光。

 

圖六:守望著社區的天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