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Track 15 | 森林替歲月作筆

🎼 調性:E minor (E小調)
⏱ 速度:Moderato pastorale(中速,田園風格)
🎵 歌曲簡介:在雲層與山巒之間,木吉他輕輕撥開一層晨霧,露出群峰的剪影。長笛吹來高山溪流的氣息,將山椒魚的細語藏進水聲。午後的打擊樂響起,是市集的心跳。娓娓道來的歌聲,訴說名字與紋面的記憶。自然與文化互相環抱,化作一首屬於土地的長歌。
音軌一🎧|木吉他:指尖撥開的晨霧
禮拜六一早,我們蒙著薄霧朝向觀霧出發,想從這片被人文刻畫的旅程中,注入一段奔向自然的呼吸。我們一路開窗,讓涼意如泉流般滑進車廂。遠山逐漸從陰影裡浮現,終是開展成一覽無遺的山峽景觀:群峰層層層疊,雲自谷間流出,像是大地深處噴湧而出的呼吸,遙望的另一處山坡上的梯田與房舍,宛若雲中仙境。
抵達瀑布步道入口,綠蔭濃密得像是天然的骨骼,支撐著溪水一節節往下流。270 公尺的高低落差,對常去健行的寯廷來說不算考驗,但對第一次走這類步道的泰崴而言,已然足以讓心跳與喘息變得沉重。涼意從地面上升,彷彿揮灑在每一寸皮膚上;微涼的濕氣,撫慰了夏日的疲憊。蟲聲稀少,或許連昆蟲也為這份清新暫時收聲。泰崴在泥土與枯葉間屢次踉蹌,自嘲的笑聲伴著作響的樹葉成了步道上輕快的節奏。
樹木高聳仿佛撐開一片廣場,讓我們在其下感受自然的尊嚴;蟄伏流動的細流輕唱,像是山的低語,與空氣共鳴。每一步都是時間的印記,也像是我們在大地上寫下的足跡。我們在此呼吸、抬頭仰望、感受這份清閒的氛圍。
圖一:躲在樹林中的觀霧瀑布
音軌二🎧|長笛:高山溪流的呼吸
接著,我們前往山椒魚生態中心,在這裡聆聽關於台灣特有種與雪霸山區原生山椒魚的故事。在導覽員的口中,這些小小兩棲,是高山溪流的守護者。牠們敏感於水質變化,是生態系統最細微的警訊者。雪霸山脈的溪澗中,山椒魚肌理細膩,皮膚如微光,尾巴輕晃映出溪中石頭的影;牠們的存在,是大自然的柔軟,也是警惕的碎語。
導覽員聽到我們是帶活動的大學生後,熱情的邀請我們,希望我們能停留久一點,參與後續的解說環節,當天剛好會有學者向大家展示真正的山椒魚,以及山椒魚的手偶劇場,除了作為活動參考,更是希望我們能感受這些生物如何將山林的情緒轉化為對生態的呼喚。只是,我們得趕往午後的合作——「讓夢走出一條有聲音的路」的延伸計劃。因此只能帶著些許遺憾,離開觀霧。
圖二: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
音軌三🎧|打擊樂:集市的節奏
帶著些許留白與祝福,我們離開中心。走進峰市集,小米甜甜圈的姊姊正在攤前忙碌,她熱情的招呼我們,我們也邀請她一起錄音、拍攝,我們還終於吃到幾天來沒機會品嚐的小米QQ球。今天也是我們第一次遇到她的先生,他就在旁邊微笑,我們也順勢捕捉了攤位後方忙碌的光影。她是我們在這裡第一個正式錄製的人,也開了這一天聲音採集的序曲。
更特別的是,我們遇見了 一位yagi(泰雅族對年長女性的尊稱),她語調低柔卻清晰,訴說泰雅族人的命名傳統。她告訴我們,泰雅族的取名,是「親子連名」,不是用「姓氏」,而是「自己的名字+父親的名字(有時還會加上祖父的名字)」而且使用的名字大約有多少種常用的她也都跟我們說,還開玩笑說:「你們應該也可以取一個泰雅名字啊!」;此外,每個名字都藏著祖輩的祈願,因此如果家族中有人特別長壽,有時也會讓孩子後半段的名字用長壽者的名字,用以祝福他健康長命。她也坦言,語言保存困境重重,孩子們對族語的了解也越來越生疏,所以每一位願意張開耳朵傾聽的外來者,對於文化的保存,都是如水的擁抱。
圖三:與yagi 的訪談
音軌四🎧|人聲:文化的紋路
我們在與他們聊完後,也發了不少明信片給當地的遊客。有一位常常來五峰鄉遊玩的遊客和我們聊了甚久,他非常贊同我們的想法及初衷,我們也送了一套明信片給他,希望可以藉由他的人脈及力量,一起來去推廣。
而在我們準備離開時,一個有力的嗓音從原民館旁的小徑上傳來:「你們在發明信片喔?哈那有跟我說你們做的很特別誒!」,我們轉頭望去,一位身著傳統服飾的女子在三隻狗的簇擁下向我們走來。她是秀菊姐,在原民館做解說員,同時研究泰雅族傳統文化。
她在與我們聊我們這幾天活動的同時,也帶我們進到原住民故事館裡,為我們講解他們的文化細節,還拆解了對紋面的誤解:那不只是勇士的獎章,也非立功的證明,而是進入成年、能承擔責任的標誌,是一種族人身分的宣告,而非對殺戮的褒獎。她語重心長地說:「獵人頭不是我們的文化,是被侵略者所逼出來的;而紋面也常與黥面混為一談,但它承載的文化意義卻常被曲解。讓大家了解我們文化的意涵,是我希望做的事情。」我們為她的精神與博大精深的泰雅文化所觸動,因此便與她相約,在後天後再錄一集 podcast,期待她能細數更多原住民歷史、文化習俗與日常經驗。
圖四:秀菊姐向我們解說泰雅族文化
音軌五🎧|合奏:山與人的長歌
夜色籠罩山谷時,我們背著一日的聲音與故事下山。清晨的瀑布與晨霧,像是自然輕輕揭開的序幕;山椒魚的細語提醒我們,溪流不只是水,更是生命的溫度計;市集的香氣與笑聲,是土地的脈搏;長者低沉的語調裡,藏著名字的祝福與語言的憂慮;紋面背後的真相,則是一段需要被正名與理解的歷史。
一路走來,我們發現,自然不是文化的背景板,文化也不是風景的裝飾。它們彼此依存、互為呼吸,一棵樹的年輪刻著族人的故事,一句族語延續著山林的記憶。當我們停下腳步傾聽,才知道這首長歌早已唱了千百年,只是需要更多人願意安靜坐下,把它聽完。
我們離開觀霧與市集時,不只是帶走了聲音檔與影像,而是帶走了一種承接的責任——讓這些從山裡流出的旋律,能被傳到更遠的地方;讓名字、紋面、溪流和市集的節奏,不會因時間而淡去。或許有一天,當我們再回到這片山谷,會聽見熟悉的聲音在市集轉角呼喚,會看見孩子們帶著新的故事跑來分享。那時我們會明白,今天收錄的每一段聲音,其實都是一粒種子,而山與人,會一起守望它們發芽、生長,直到有一天,長成一片會唱歌的森林。
圖五:觀霧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