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Track 17 | 不散的迴盪

🎼 調性:D major (D大調)

⏱ 速度:Andante moderato con moto, dolce(稍快的行版,帶有動感且柔和的)

🎵 歌曲簡介:從清晨果園的泥土氣息到山路上的笑聲,再到Podcast裡文化與夢想的交織,這是一段關於陪伴、努力與被看見的旅程。旋律中有低音的穩重,也有木吉他的溫暖,更有手碟鼓點綴的輕快,像風景裡的每一步都被細心記錄、珍藏於心。

 

 

音軌一🎧|低音提琴:清晨裡的果香

 

   今天早上 4:30,我們就起床,準備到哈納姐哥哥的果園幫忙採水梨。現在正值水梨盛產的季節,一顆顆碩大的果實,都被白色的套袋細心包裹。我們必須一顆一顆用刀割下,動作不能太急,以免傷到果皮。果樹不算高,所以在果園裡穿梭時,我們得不斷彎腰、低身,常常一不小心就被鐵絲劃過手臂,或者讓毛毛蟲、各種不知名的小昆蟲掉到身上。腳下的泥地還沾著露水,每一步都像在和土地交手,這才真切感受到農民的辛苦;如果這些水果沒有趕在時節採收,就可能被颱風一掃而空,一整年的心血就此化為烏有。

 

 

      當一籃籃水梨被搬到棚下,還得進行下一道工序。拆開那層保護套袋,檢查果皮是否完好無損,然後依照大小一顆顆分類。大顆的像是果園的驕傲,小顆的則被輕輕放在另一邊等待。這個過程比想像中還費眼力與耐心,手上的節奏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因為每一顆都承載著一年的等待。

 

      等我們收工時,腰酸背痛,但看著堆滿一籃又一籃的水梨,心裡卻湧上一股成就感。我們也跟他們買了六千多元的水梨,算是對這份付出的感謝與支持。回程的路上,果香在車廂裡慢慢散開。那是一種比味道更深的感覺——帶著清晨的露水、土地的氣息,還有農人日復一日的耐心。今天的收穫,不只是水梨,還有一份對土地與辛勤的敬意。

 

 

 


 

音軌二🎧|手碟鼓:山路上的同行

 

      今天有一位特別的客人——泰崴來自成大的朋友,專程上山來找我們。我們先帶他到天主堂,讓她感受這裡日常的寧靜與溫度。接著一路走到峰市集,和攤販們閒聊談起這一帶的水蜜桃、時令作物,還有許多關於泰雅文化的故事。店家們都對他很熱情的招呼還問:「你是什麼科系的啊?」這種不設防的交流,讓街上的笑聲和話題都變得更輕快。

 

 

      之後我們回到天主堂,因為我和小朋友們有約,他們要帶我們去桃山國小。一路上,他們像小小嚮導,邊走邊聊,帶著我們直奔音樂教室。推開門的瞬間,眼前是一片熟悉又新鮮的景象:木製的泰雅木琴、竹管琴、各式各樣的打擊樂器,整齊地陳列著,彷彿隨時都能響起屬於山裡的旋律。他們自豪地告訴我們,這裡是他們打擊樂隊的練習地,每一種樂器都有專屬的故事。就在這時,外頭的雨聲越來越大,打在屋簷上像急促的鼓點。我們趕緊移動到三毛故居,因為今天在那裡有一場小小的分享會。我向當地遊客介紹了我們的明信片和孩子們的作品,孩子們也親手將自己的明信片遞給陌生人。看著那些人露出欣賞的笑容,甚至承諾會幫忙寄送給更多朋友,那一刻,孩子們的眼神裡閃著被肯定的光。

 

 

      分享會結束後,芳瑄姊姊(故居主人)端出香氣四溢的鬆餅請大家吃,我們邊吃邊玩桌遊。公瑾依舊展現他獨特的「戰術」,用各種奇怪的方式攔阻別人前進,每一場遊戲都充滿他的小心機。雖然大人看來有些「不公平」,但也許正是這種靈活與不按牌理出牌的特質,會在未來成為他的一種優勢。

 

 

      回到天主堂後,泰崴朋友請孩子們吃蛋糕和多多,但孩子們的重點似乎不在食物,而是立刻展開了新的遊戲——用多多的瓶子灑水、互相打賭、鬧得滿院子都是笑聲。這是我們最後一天的相處,看著他們無拘無束地嬉鬧,心裡既羨慕又捨不得。公瑾特別「黏」泰崴的朋友,動不動就用力拍她,不管是肩膀、手臂,還是別的地方,完全不像才剛認識的人,反而像是認識了很久的老朋友。

 

      直到道別的時候,我們才意識到時間過得這麼快,今天也是我們在五峰的最後一天。泰崴朋友踏上回程的車,我們互相揮手,那一瞬間,心口湧上一種說不出的空落。今天的泰崴,其實身體狀況並不好,精神有些渙散,沒有辦法把自己完全地打開去迎接這一天。可他卻像一道安靜的陪伴,不需要我多說什麼,也能自然地融進這裡的節奏。很感謝他願意特地上山看我我們,也感謝他見證了這段從零開始的旅程。從我們初到五峰時的陌生與試探,到如今和孩子們、居民們的自然互動,他都一路看在眼裡。我知道,這不只是一趟探訪,而是一種支持與陪伴的姿態。他的到來,讓我們在這段日子裡多了一份踏實的力量。

 

 

 


 

音軌三🎧|木吉他:聲音裡的約定

 

      洗去一天的汗水後,我們準備迎接我們讓夢走出一條有聲音的路最後的壓軸行動——用聲音,為這十八天畫上一個句點。我們要延續泰崴的Podcast白卷大師的精神,去探索更多不同的現場。這不只是錄音,而是我們想用最真實的方式,把這段日子裡的遇見、感動與承諾,都留在聲波裡。

 

      七點,我們在天主堂開啟了今天第一集podcast的錄製。邀請的是秀菊姐,和我們聊泰雅族文化。訪綱早已準備好,但我們更想讓它像一次長長的聊天,從文化精神、童年的學習,到日常裡那些外地人難以察覺的細節。她談起泰雅族的服飾與圖騰,說那不只是裝飾,而是記憶與身分的印記;她笑著提到,連吵架都要唱歌,因為歌聲承載著情感,也能化解衝突。最觸動我們的,是她說:「要先接受這片土地,先學會尊重,文化才會走進你心裡。」她也提到語言保存的迫切與挑戰,這些語言若被遺忘,就像一條斷掉的根。秀菊姐現在希望可以把故事畫進繪本,讓孩子和外地人都能看見、理解,甚至愛上這些文化。我們也希望有一天能用聲音,和她一起把這份文化傳得更遠。想到上週我們才幫忙為族語歌寫下歌譜,今天又能談到繪本與聲音的可能,感覺自己正在和她站在同一條守護文化的路上。我們送上從台南帶來的伴手禮,也邀請她有機會到台南找我們,讓故事換個地方繼續被說下去。

 

 

      前往錄製第二集Podcast的路途中我們遇見市場裡的老闆,他的興趣竟然是木工。他指著店裡那些咖啡架、音響,說都是自己切割、打磨、組裝的。原來日常裡的物件,也藏著一個人的心血與喜好。

 

 

      晚上八點半,第一集錄製結束,九點,我們到芳瑄姐家(三毛故居的主人),開始第二集的錄音。這一次的主角是芳瑄姐。她談到自己為什麼願意留在這裡,不只是守著故居,而是守著這片土地的孩子們——跟著媽媽帶青年和孩子組成樂團,給他們一個能聚在一起、能發光的地方。這個樂團不只在台灣演出,甚至被她帶到國外,讓更多人聽見來自五峰的聲音。聊著聊著,我們也分享了這十八天的感受。從初來乍到的陌生,到和孩子們一同奔跑、一起完成夢想地圖,再到今天用聲音收束一切。我們確信,明年一定還會再回來,或許用不同的身分、不同的方式,帶給他們新的啟發。因為我們想看見他們一年年的成長,想一直陪著他們往更遠的地方走。結束前,我們把白卷大師的明信片交到他手裡,像是把這十八天的一小塊記憶封存送出。我們還一起拍了一張拍立得,照片底端寫上今天的日期,像在給這段同行的時光蓋上印章。拍立得還沒乾透,我們就已經說好,下一次,要在台南見面,讓故事在另一個地方繼續。

 

      我們知道,回去之後,這些聲音與故事會被送往更遠的地方。希望有人聽見後能記得,這裡的孩子是值得被愛、值得被聽見的。他們的笑聲、夢想和歌聲,不會因山的遙遠而被掩蓋,反而會在時間裡,像迴音一樣,被一傳再傳。

 

 

 


 

音軌四🎧|大提琴:隱藏的低頻

 

      低音提琴的沉穩,是農人清晨的呼吸;手碟鼓的悠緩,是朋友同行的步伐;木吉他的和聲,是文化與夢想在聲波裡交織的約定。

 

      我們本以為,活動的最後一天,該用「完成感」來收束。但今天朋友的到訪,以及 Podcast 的一切,卻讓這一天的重量沉到了心底。他不是來看成果展,也不是來驗收,而是單純地「在這裡和我待著」。沒有催促我們去說什麼、做什麼,只是靜靜地在身邊;在孩子鬧得滿山笑聲的時候、在雨聲敲打屋簷的時候、在泰崴疲憊到不想多講話的時候。這份安靜的陪伴,原來有人願意走到你所在的地方,就已經是對你最大的肯定。

 

      我一直以為這趟旅程的價值,在於我帶來了什麼:活動、地圖、故事、課程。可今天我才發現,更大的禮物,是我被看見、被見證——被朋友、被孩子、被居民,真實地收進他們的生活片段裡。也許我們離開之後,不會每天聯絡、不會每年重逢,但那些被見證過的時刻,會像錄下的聲音一樣,不斷在時間裡迴盪。朋友今天的到來,就像為這首歌多加了一段隱藏音軌;不是華麗的合奏,而是穩定的低頻,讓整首曲子有了新的深度。

 

      我知道,當有一天我再聽見同樣的節拍,我會想起這裡,也會想起:有些人願意翻山越嶺,只為站在你的生活裡,和你並肩一段路。而那一段路,會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