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Track 13 | 溪水記得

🎼 調性:D major (D大調)
⏱ 速度:Andante moderato(中板,帶著穩定推進的呼吸感)
🎵 歌曲簡介:像一段被陽光與水聲包裹的日子,蘊藏著信仰與責任的回聲、部落的笑聲與回望、溪水邊的清涼與光影、以及一天結束後的沉澱與思索。音樂不急不徐,如溪水在石間流過,帶著堅定與柔軟,讓人聽見一份關於陪伴與延續的真實故事。
音軌一🎧|鋼琴:信仰與責任的回聲
教室的空氣很安靜,只有電風扇緩緩轉動的聲音。我和泰崴並肩坐著,平板上的訪綱像一份要翻閱的地圖,但我們都知道,真正的路線一定不會全然照著我們的預期,而是會在對話中被重新描繪。剛開始時,我們還有些拘謹,怕提問太直接會打斷哈那姐的思緒,也怕自己錯過她故事中的細微情感。
隨著哈那慢慢開口,語調溫柔卻有力量,我們的筆尖不自覺加快了速度。她談到在外地工作時,因為假日無法參加教會活動,於是決定回到部落服務:「那個信仰是沒有辦法被照顧到的,因為沒有那個時間,也沒有人可以去一起做彌撒。」她眼神專注,那是一種將信仰視為行動起點的堅定。
起初只是教會裡簡單的服務,講故事、陪孩子,但需求像溪水般匯聚,工作逐漸擴展到婚禮、出生、死亡、醫療、經濟協助。她笑說:「越做越多,越做量就更重,需要的人也越來越多。」那不是抱怨,而是一種對責任自然的承接。
她坦承挫折感也真實存在——三十多年來,外界可能看不見具體成果,陪伴的成果也難以在實質上得到回報,或是需要很長的等待才能看見改變。無法感受意義與肯定,也讓她迷茫,於是她做了三天的避靜 「重新回到我的初衷去看看我這一路走來的路程」。這句話在我們心裡迴盪良久,像是一種對紀錄片核心的提示:陪伴的價值,也許不是數據能衡量的,而是一次次選擇留下來的決心。
圖一:與哈那姐在教堂中訪談🎤
音軌二🎧|大提琴:被擁抱的部落,長成的孩子
在一個多小時的訪談結束後,我們訪問了幾位與哈那同行的人。他們提到,國高中生有時需要補助,哈那會替他們處理,也會在禮拜天請大家「一家一道菜」,讓部落聚在一起吃飯聊天;暑假寒假帶孩子活動,教他們在團體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幾位少年也說,他常常和哈那聊家裡的事情,「她都不會生氣,而且很耐心」。那種傾聽,讓孩子覺得安全。
而最後一位受訪者路予是已經回到部落數年,與哈那姐一同致力於陪伴的青年。他笑著回憶:「我自己算是被哈那帶大的,回到部落以後,從不會到會,她一直從旁協助我。」他希望未來的小朋友也能循序漸進地成長,甚至長大後回到部落接棒。我們也訪問了幾位這次參與活動的孩子,他們說:「葉老師說到做到,要做什麼事、給什麼獎勵,她都不會食言。」短短幾個字,卻是最直接的信任。
這些聲音,彼此之間沒有排練過,卻像拼圖般拼出哈那的輪廓。不是單一角色,而是老師、夥伴、長輩,也是讓孩子們願意真心依靠的人。
圖二:與當地青年的採訪
音軌三🎧|長笛:溪邊的笑聲與光
午後的太陽透過樹葉篩下來,我們跟著南陽和縑楮沿著熟悉的小徑走向他們的河岸。溪水在眼前奔騰,石頭被陽光曬得溫熱,坐上去時像有人把暖意遞到背脊。我喜歡聽水聲,也喜歡風穿過草叢的窸窣,像是大地在低聲呼吸。我們試著打水漂,第一下總能衝得很遠,但湍急的水流常讓石子忽然「撲通」沉下去,引來一陣笑聲。南陽指著更上游處的一片懸崖道:「那裡的水深適合跳水;另一處則能安靜釣魚。」
沿著河岸走,我們把手探進水裡,那觸感輕盈又清涼,忍不住想直接跳進去,可惜沒帶換洗衣物,只能把這份衝動留給下次。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為什麼他們願意一次次回到這裡,因為河水不只是風景,它是他們成長的背景音。
圖三:與兩兄弟在河邊的時光
音軌四🎧|木吉他:溪水的餘韻
回程的路上,溪水的聲音依然在耳邊流淌。今天的拍攝與訪談,像是在哈那的故事裡走了一遍,也像在部落的笑聲、河水與陽光之間,感受到一種完整的循環——從被陪伴的孩子,到回來陪伴的青年,再到延續這份關係的社區。
我們開始想,如果教育是種子,那麼哈那的工作,或許就是那場持續不間斷的澆灌;而我們的紀錄片,也許可以成為另一條小溪,悄悄流進更多人的心裡,提醒他們:陪伴不只是當下的溫暖,更是時間留下的形狀。
圖四:五峰夜色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