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Track 16 | 生命的四行詩

 

 

🎼 調性:F major(F大調)

⏱ 速度:Moderato cantabile, con moto (中板並帶歌唱性,富有流動感)

🎵 歌曲簡介:黎明的醫療車、午後市集的香氣、三毛故居的對話,交織成一首屬於生命的詩篇。四行分別書寫著生的希望、老的記憶、病的關懷、與死的安息;它們彼此獨立又相互呼應,如同一首旋律中交替響起的不同聲部,最終匯成溫暖而悠長的和聲。

 

音軌一🎧|木吉他:黎明的車影

      禮拜天早上彌撒後,我們在教堂前看見一輛醫療車停靠。我們上前寒暄,詢問他們需不需要幫忙。其中一位哥哥和我們說,他們是桃山馬偕的巡迴醫療隊,每隔一段時間,會穿越山路,為偏鄉居民送去診療與關懷。

      在短短的對話裡,他們談起了偏鄉醫療的困境:地理上的距離只是表層,更深的,是人力不足、長期照護資源零碎、以及醫病之間的信任裂縫。醫療車像一條游走的生命線,能送去的不只是藥物和檢查,更是與世界的連結與安心。他們聽說我們讀醫療相關科系,也問我們將來是否願意加入這樣的行列。那一刻,不只是被邀請,更像是一份交棒,希望我們一起把專業帶到需要的地方,不是等未來才開始,而是從現在就讓這份心意成形。

圖一:桃山馬偕醫療車

 

 


 

音軌二🎧|單簧管:夢的長音

      醫療車遠去,我們轉往哈那的方向。她前幾天曾提到,想將我們這次帶孩子完成的「畫圖+錄音+明信片+QRcode」的模式,帶進文件站與老人家互動。她說:「小朋友需要知道夢想可被看見、被聽見;而老人家同樣可以透過這種方式,說出渴望、需求,甚至是面對病痛與死亡時最深的恐懼。」

 

      我們於是開始教她掃描、錄音的操作,也承諾後續會協助處理完成品。我們忽然看見一個意象:孩子與老人像同一條河的上下游,上游奔騰著夢想與盼望,下游承載著記憶與遺願;一邊是剛開始築夢的清澈,一邊是歷經滄桑的深沉。而「聲音」就是那條貫通的水脈,最終匯流成一條「夢」走出的路,讓生命在流動間相互照亮。

圖二:泰崴正在向哈那姐說明製作明信片檔案的過程

 


 

音軌三🎧|爵士鼓:市集的律動

      中午,哈那姐說要帶我們去吃飯,於是我們便與哈那一同走進峰市集。炭火香與談笑聲交織:燒烤佐各式香料、馬告醃製的排骨、脆甜的洋蔥、熱騰騰的炒麵交疊成一首食物的合奏曲。哈那還邀來了秀菊姐,邊吃邊聊起即將啟程的「朝聖之旅」。不僅是信仰之行,更是帶動社區經濟與凝聚情感的方式,人們用雙腳串連人流,走進社區、促進經濟,讓彼此凝聚成一股能量。

 

      我們也是當天聽商販們分享才知道,市集裡,許多店家原本是夜市攤販,長年搬運舟車勞頓,如今在此落腳。他們的食物耗時製作、真材實料,連香腸都有遊客一次買五六隻。他們還向我們介紹一種傳統醃肉——得麼麵。將半熟的白米或小米混鹽,醃製生肉。我們沒有機會品嚐,只有從在場的人口中聽來的製作方式,了解了一道古老的食譜。

 

      吃完了午餐,我們前去賣水蜜桃的攤位,阿姨熱情的配合我們的錄音,還向我們說明解釋白鳳桃與上海蜜的差別,也約好我們離開時要買水果帶走。同時我們也認識了市集的主委,她向我們介紹自家飲料,仙草、酸梅湯、冬瓜茶全是自製,還有台灣與南美紅藜的差異。聽到我們都是唸醫療相關科系時,她也說:「你們要繼續加油努力喔!把醫療深耕進去。」

 

     市集不只是買賣的地方,而是一個彼此牽繫的網,每條線上都系著人情與誠意。

 

圖三:市集的豐盛午餐

 


 

音軌四🎧|小提琴:午後對話的共鳴

      午後,我們到三毛故居開始簡單的分享會,與遊客們分享讓夢走出一條有聲音的路的明信片、談孩子的故事,QRcode被一掃再掃,音檔隨即在陌生人的手機中響起。有一對夫婦特別留下來與我們聊很久。太太也有參與教會,談起陪伴與關懷的經驗;先生在補習班工作,對教育格外敏感。他們問我們為何來到這裡,又如何構想這個活動。我們談到偏鄉教育的觀察,認為並不僅僅是顯性資源不足,而是缺乏都市擁有的隱性資源:多元學習的場域、家長能陪伴的時間、能自由探索的機會。對話像河流一樣來回流動,他們的經驗與我們的觀察交錯,水面上偶爾激起浪花,卻在更深的地方互相滲透。

 

      三毛曾與丁松青神父相識,如今的天主堂仍在照顧孩子,而故居的主人芳瑄姐姐也透過原少樂團幫助青少年。這種跨越時空的延續,像是在不同的生命節點上點燈,有的照亮孩子的路,有的守住老人的家,有的走向健康與希望的未來。

 

圖四:在三毛故居與大家分享孩子們的作品

 

 


 

 

音軌五🎧|管弦合奏:生老病死的和聲

      這一天的故事,像是一首關於生命四季的樂章。「生」是教育,陪伴孩子築夢,與孩子們對話,讓他們看見世界的廣闊;「老」是記憶,用明信片與聲音延伸老人述說故事、傳承智慧的能力;「病」是醫療關懷,帶著專業與熱忱深入偏鄉;而「死」是安息,在陪伴與傾聽中,讓生者安心、逝者安息。生命的終點並非靜默,而是被愛與理解包圍的休止符;它們在同一首樂曲中和鳴,提醒我們:生命的路,不只是要走,更要讓它被聽見。

 

圖五:與遊客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