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彰化縣 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 - 田埂密語|灶跤偵探出任務,黑米、芭樂與客家技藝事件簿

【溪庄調查局・Day 7】

田埂密語|灶跤偵探出任務,黑米、芭樂與客家技藝事件簿

📍調查日期:2025年7月30日
📍調查範圍:阿畝、溪州圖書館
📍天氣狀況:灶火蒸騰、米香撲鼻

特務PI,早安。

今日任務情報卡降落,任務地點為你們居住了六日的阿畝餐廳,請速速下樓與週三駐店小農大哥以及阿畝店長,學習阿畝的食譜吧!


情報一|灶腳行動:阿畝配菜的火侯祕法

任務卡抽出當下,我們正式啟動「阿畝料理特訓任務」。一早潛入廚房,偵查目標是兩道看似簡單卻內藏玄機的農家菜——避風塘炒南瓜、清炒空心菜。

📍潛規一:南瓜肉要朝上,才不會糊爛
📍潛規二:麵包糠收汁逼油,火力控制決定成敗

看似家常的料理,實則每一步都藏有經驗的重量。我們站在鍋邊觀看,深知真正的美味從來不是偶然,而是從備料就開始的執著。

宋大哥的炒冬粉,有點微辣,不過超級好吃,調味恰到好處,有冬粉的Q度但又有該有的嚼勁,我和依霈搶著吃  σ`∀´)σ


情報二|芭樂的甜,來自農人的耐心

等待客人上門的空檔,小農大哥打開了關於芭樂的知識寶庫。曾經台灣的芭樂品種多達14種以上,每一種都有自己生長的脾氣與市場的命運。口感、種植方式、照顧難易度…有的芭樂很好種但整體味道苦澀、不甜,有的芭樂口感較佳但難以照顧,市場或農民的淘汰,影響著市場上流通的芭樂種類。目前台灣主流市場是以珍珠芭樂為大宗,容易種植且口感偏脆,符合大眾喜愛。

他說,價格其實才是最難預測的線索。

有時候芭樂盛產,一斤甚至跌破十元。當我們在市場裡為三斤一百的便宜歡喜時,田裡的農民卻得苦思:下一次的豐收,是否又將是一場虧損。農民投注的心血,有時只換得每斤六元的價格。他們並非不努力,只是這盤棋局,從來不由他們掌握,成了農民手中一場場無聲的賭注。


情報三|黑米甜點實驗室:從粉到泡的試煉

午後的廚房轉為甜點場景,店長帶我們實戰演練著手「黑米巴斯克」與「黑米鬆餅」的製作。這回,沒有快炒的鍋氣,取而代之是甜點的精密與細緻。量粉、打蛋、混合、打發,每一步都像在拆一顆謎題,差毫釐即失其味。

但當鬆餅烤起,黑米的香在鬆餅機中烘烤、蒸騰,酥脆的邊緣像是在說:「我與眾不同。」

這裡的黑米不是噱頭,是百分百無添加水的黑米粉──香得徹底,脆得認真,是另一種屬於溪州的甜點語言。

 

黑米巴斯克

第一吃黑米味的人可以嘗試看看這款,巴斯克內的乳酪香較重,透著淡淡黑米香,兩者搭配得恰到好處 (๑´ㅂ`๑)

黑米鬆餅

吃得出濃郁的黑米味,鬆餅外焦內軟,和冰淇淋簡直是絕配,列入必回購清單!!


情報四|手作情報:稻草裡的傳統密碼

下午三點半,我們轉往溪州圖書館,參與一場客家健康棒製作課程。傳統工藝裡沒有捷徑:乾稻草疊放、交錯捆紮,削形後裝入布袋,一根可以按摩背與腿的天然健身器材就此誕生。(歡迎至我們ig觀看製作過程)

看起來不難,做起來才知道手勁與角度缺一不可。坐在我們旁邊的弟弟原本一頭霧水,我們自告奮勇要教他,沒想到成了全場最後一組完成的「落隊特務」。

老師一邊指導,我們一邊重綁。就在那反覆練習裡,我們也意外與弟弟熟稔起來。他的自來熟讓我們想起童年的自己──沒有顧慮,沒有牽絆。
而現在的我們呢?說話要斟酌、互動需預測。但也許,真正的轉變,只是願意先跨出那一步。開口,一段新的連結或許將會展開。


結語情報|灶腳之下,線索發芽

今天的行動,從鍋邊火光到圖書館草香,串起了農村裡看似日常、實則厚重的知識與手藝。
芭樂的價格是個謎,甜點的成功是一種精算,健康棒的製作則是一場身體與記憶的協調。每一道料理、每一項工藝,背後都有它的語言與堅持,等著有人細心傾聽與記錄。

我們帶回來的不只是筆記與照片,而是對土地、對人、對時間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