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臺東縣原住民東魯凱文化教育協進會 - DAY 10:在擺盪後羞澀,在最高點綻放。
今天是蹲點的第十天,但其實是來到達魯瑪克的第十一天。前天因為颱風的關係,我們暫時從部落撤退回屏東防颱。本來以為會就此錯過最重要的小米收穫祭暨鞦韆祭,或許是踢公杯感受到我們強烈的怨念,於是天公作美,氣象局一下子就解除了颱風警報,且路徑逐漸偏離臺灣,我們才得以順利的回到部落,並且參與這場一年一度的重要盛事。
自從確定要來部落的時候,其實我們就一直很期待今天,加上前些日子我們跟著部落婦女以及女青年,看著她們練習以及上山採藤,雖然並不是豐年祭都全程跟著,但也參與了後面蠻多重要的活動。我們不斷想著到底祭典當天到底會是什麼模樣,會是眾人齊聲高歌搭配著整齊劃一的舞蹈,還是各種展現力、美與勇氣的儀式。一直到活動正式展開,我們才發現何止這樣。整個部落因為祭典凝聚,在外地的長輩、青年與小孩都為了這一天回到部落,大家共同分享獵人們狩獵到的獵物,各區婦女們也各自準備了滿滿佳餚與族人共食,整個祭典就算我們無法靠近實際的會場,也可以感受到無比巨大的震撼。原來這就是原住民文化啊。
今天想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我們覺得很特別的一項活動——鞦韆傳情。在 DAY 9 的蹲點日誌中,我們向大家介紹了女青年與婦女們上山採藤,男青年上山採竹,這些要素是祭典中的神聖象徵「鞦韆」很重要的一部份。鞦韆傳情是一項有點類似「求偶」的活動。據我們觀察到的資料,能夠具備資格站上「盪鞦韆」的人只有「未婚的女青年」,女青年會在當鞦韆的時候展現自己的力,因為鞦韆沒有任何安全措施,女青年必須用手臂的力量緊抓鞦韆;以及美,在當鞦韆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曼妙身材。在盪鞦韆的過程中,藉由慣性的原理越盪越高,其中如果你想繼續盪的話,就必須在最高點的時候勾起雙腳,反之則是不勾,底下拉繩的男青年便知道「已經夠了」。
在女青年結束盪鞦韆的時候,為了表示自己是「害羞」、「羞澀」的便會用雙手把自己臉遮起來,而對這名女青年有意思的男生則會到鞦韆底下迎接,雙手握拳將女青年公主抱回休息區,而握拳的目的在於尊重對方——即不隨便觸摸女人的身體。而若是家中的長輩認為女青上尚未成熟不適合談戀愛之時,則會由家族的哥哥或父親將女青年抱回。
以上就是整個鞦韆傳情的過程,看得真的是會讓人「心花怒放」呢。連廷仲都說他也很想上去盪一下或是在下面接一個,只不過⋯⋯上去盪的願望看來是永遠無法實現囉⋯⋯(威)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aromak2019/
Youtube:https://reurl.cc/m1o57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aromak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