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臺東縣原住民東魯凱文化教育協進會 - DAY 5:在生活裡的,才會產生溫度
蹲點行動已經過了大概三分之一的路程,我們每日的開始都是從一杯冰奶與一份總匯開始。一樣的氣味、一樣的座位,但每日總會有新的事件在日常中插入。早餐店阿姨的孩子們,彷彿是天外繃出般在我們來到這裡的第四天才開始活動(又或許是因我們今天出門的特別晚吧?)看著他們騎著腳踏車在街道上玩耍、看著阿姨拒絕他們喝雪碧的景象,總覺得似乎又融入這裡不少。
吃完早餐,起於幫助消化和其實是無所事事的理由,我們不免俗的又開始日常的晨練──在社區散步。只是不曉得為什麼,今天居民打招呼的比例上升不少。前幾天去吃午餐的東興茶舖的阿姨,略帶好奇的問我們在路上拍什麼,從哪裡來的。走過一個轉角後迎來兩位大哥,一位熱情的介紹我們該到哪條小溪裡泡泡水、另一位則說部落的哪些事情該去找誰了解。
其實,來部落的這幾天,我們總感覺像在拼一組由時間、空間、人群所共同建構出的拼圖,每個人的行動,在部落、在祭典期間尤為明顯的相互關聯。每一次對話或者一個事件,都在重新塑造我們對於部落的想像。而本以為是散落的部分,也正一塊塊被串聯起來。
來到河堤邊的達魯瑪克文化園區──同時也是他們的收穫祭的祭典場域。幾天不見人影的建築工地,又重新開工了。我們也很幸運的能夠和一位在北部工作,因部落祭典返鄉幫忙的青年聊起天,從他口中慢慢了解現場工作的內容以及重要性。
各部族休息的棚子、祭典使用的鞦韆、以及儀式性的「情人椅」都為了將在19、20號展開的活動,正被一一重建著。工作的人們一眼望過去,除了少數應是中壯年外,其他都是年輕的臉孔。達魯瑪克部落在每年暑假祭典期間都會將男青年團的青年召回,並進行集體生活與教育訓練。而重建祭典場域也屬於他們的訓練之一。
當然除了男青年外,女青年也在祭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今晚在社區活動中心舉辦了一場對我們來說非常特別的課程。部落婦女會的會長姐姐、部落婦女和女青年團的成員一同討論關於祭典服飾所使用的配件、相關傳統與應注意的要點。但其實使我們驚豔的並不是服裝上配件的繁複多變,或每種繡出圖形所代表的背後意涵,而是對於文化傳統在當代的延續與變化感到不可思議。
一個半小時的課程裡,有當地青年回饋給部落的研究報告,去追溯東魯凱的服飾流變、有從歷史長河中流下的黑白相片,當然也有照片顯示出近代著裝的是非。而更重要的是,課程把著裝中規範不明確或有疑義的部分,交給了現場參與的居民來共同決定,居民各自以經驗或是學習所獲得的資料來提出看法。
以現代公民決議的方法,在傳統祭儀的事物上取得新的共識;利用公開討論和介紹的方式,讓慢慢在時代中流逝的文化能夠再被大家所重視並且回歸成生活的一部份。
結束了課程,時間也來到晚上十點左右。在離開部落的活動中心之前,我們想說與介紹我們來旁聽的婦女會會長姐姐稍微打聲招呼再離開。但沒想到我們聊著聊著,她就把我們順帶去部落婦女的小聚會和大家聊天。
雖然大部分的主題我們也不甚理解,但多數都是和祭典相關,關於服飾的、關於儀式的、關於供品的等等。而沒多久,我們前天遇到的菂瑁姐姐就出現了──原來我們在的地方就是她家。她拿著蒸好的自家饅頭出來讓大家作為宵夜。其中,暐程覺得最特別的是爆漿黑糖口味的包子,一不小心黑糖就會流得滿地都是。
在美食與笑聲交疊的夜晚,我們覺得部落婦女每一位都是一本獨特的故事書,隨著她們經歷不同階段,可以和我們分享的事件也都不盡相同。回家的路上我們一直討論著接下來拍攝和走訪的方向,雖然調整了很多當初的計畫,但我們只是希望這一趟旅途,能夠為自己也為部落,寫下拍下一些值得被蒐藏的事物。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aromak2019/
Youtube:https://reurl.cc/m1o57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aromak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