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臺東縣原住民東魯凱文化教育協進會 - DAY 15:揮手道別,約定好下次要再見面
今天是蹲點的最後一天,早上起床看著在教會外面嬉鬧的孩群,彷彿今天還只是我們來到達魯瑪克的第一天,那一天也跟現在一樣充滿著笑聲、集合聲以及各種聲響交織而成的聲音。回想起第一天來到達魯瑪克的時候,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就在部落街道上走走晃晃,記錄著一些部落的重要地標,也讓我們開始漸漸在部落曝光。中間因為吃早餐的關係開始和早餐店老闆娘建立關係,每一天我們去吃早餐的時候她都會關心著我們,關心我們有沒有吃飽,也關心我們上山要注意安全,在我們有點找不到方向的時候,也會主動跟我們說最近部落有什麼活動,甚至直接把我們拉進他們的團體裡面,和他們一起吃喝;第二天我們則是跟著力元大哥去獵寮認識了蘇大哥,蘇大哥好客的個性把我們當成是自己的小孩,和我們分享以前的獵人文化,以及自己人生當中遇見的趣事,我們在獵寮聽得津津有味,時間一下子就呼嘯而過。
早上早餐店阿姨問我們「明年會不會再來?」,我開心地大聲說著「會啊!明年再來看阿姨。」,看見阿姨嘴角微微地上揚,並且說著「好啊,那希望明年還可以看到你們喔!」,我的嘴角也止不住的上揚。這也是達魯瑪克的魅力之一,一切的一切都那麼樣的令人捨不得離開。
再來是遇見了 Lora 姊、慈暉姊姊以及阿關大哥。因為遇到了這些人,我們才得以更深入的去了解及參與部落的事物,我們一起參與了迎接新女青年的儀式,也跟著慈暉姊姊一起陪同女青年與婦女們上山採藤。在搜集那些藤蔓的過程中,我們看見了部落的在地知識,而就像族人們常常說的「也許我們的『學歷』比婦女們都高,但生活的經歷我們卻遠不及她們」,對我們而言,確實當一個都市的小孩走進部落的時候,才發現其實自己很「侷限」。我們不知道如何分辨哪種「藤」才是需要的,遑論避免誤採樹枝;我們也不知道這些採集而來的藤,究竟要如何成為「鞦韆繩」,但這些女青年與婦女們卻三兩下就可以收集到一大把,宛如魔法師一般。
我們也參與了部落一年一度的重要盛事,那就是收穫祭。就像之前說到的那樣,之於族人而言,收穫祭就如同漢人的新年,慶祝小米從燒墾、播種、除草、除役以及嚐薪等,再到收穫慶祝豐收。我們在向女青年團團長採訪的時候,有聽她說到「以前長輩們都會說,收穫祭當天一定要喝小米酒,才代表豐收。」,而我們三個人推測應該是因為,如果在從前因為糧食以及資源是很珍貴的,在填飽肚子與飲酒之間,應該還是會優先選擇填飽肚子吧。當有多餘的糧食才會製作小米酒,因此小米酒在此時的象徵意義便是「有足夠的糧食」。演變到現在可能就是一種文化符碼。
在收穫祭當天,不論是祈福、趣味競賽、競技以及鞦韆圍舞,對我們而言其實都是很直接的震撼。這個震撼並不是說「喔,好特別喔」還是怎樣,而是,在過去我們都是透過課本、報紙或影音新聞知道原住民的文化,甚至原住民文化的消失成為了一種集體焦慮,但我們卻沒有為此做些什麼。走進達魯瑪克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文化一直都這裡,都在生活當中。女青年團團長姐姐就說「文化不是『找』回來的,她一直都在哪裡,只是我們忘記了。」,是啊,真是一句當頭棒喝。「生活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這樣在生活的,對我們而言這也是再平常、再日常不過的事情。
在這邊所感受到一切,如果當初沒有實際走進這裡,沒有來達魯瑪克蹲點,我想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今天是蹲點的最後一天,約定好了下次要再見面。即使未來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不知道將會走向哪裡,但是只要想到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群人在等著我們,而我們在各自的生活中掛念彼此,偶而談起當初的時光,那麼我想這就是所謂最佳的幸運。謝謝達魯瑪克,也謝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族人以及其他人。
屏心而來,島旅拾光。在揮手道別的日子,我們拾光而走。祝福,也愛你們。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aromak2019/
Youtube:https://reurl.cc/m1o57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aromak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