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嘉義山美部落B組 - 第一天:從外來的角度看山美

一早就從台北火車站出發,我們坐上了自強號朝嘉義山美直奔而來。
 
 
對於山美部落的印象就只有從網路上所汲取的淺淺片面文字,對於真實情況卻 還是一個朦朧不清的輪廓。最關鍵的幾個詞莫過於【鄒族】、【達娜伊谷觀光區】、【莫拉克八八風災】和【教育問題】。大致的了解是當地曾經利用社區發展協會 這個組織籌劃了保育瀕臨絕種鯝魚的行動,規畫出當地的觀光園區並為整體社區帶來龐大的觀光效益、帶動當地的經濟改革。但後來遭遇了八八風災之後,當地嚴重 受創,至今都還未能完全恢復,因此也曾經迫使達娜伊谷園區關閉修建。當時情況甚至嚴重到對外的交通道路都完全被阻斷,連空投物資都有困難。雖然在今年年初 的時候達娜伊谷又重新恢復了營業,然而由於重建不足的原因因此當地居民的主要生計來源還是依靠農業、打零工為主。此外,由於當地的教育資源較為缺乏,因此 幼童或青少年常常會面臨到升學的問題。當地整體社區對於教育的態度是一個影響年輕人未來就學的重要角色,雖然外來的許多資源(如南華大學翟老師的團隊或是夢想之鄒的志工團)都在努力促進當地的教育風氣,但是要改變青少年的學習態度和行為還是需要從整體部落的價值觀開始著手。
 
以上就是我們對於當地的所有認識了,都比較像是從表面的現象去解釋,因此或許主觀又片段。但是我們並不因此而滿足,我們渴求的更多。
 
途中在嘉義火車站轉乘公車,最後再由當地的夥伴方哲至龍美站來接駁。沿路 上看到了山區裡滿坑滿谷的檳榔樹以及一塊又一塊受創的光禿禿山壁,令人怵目驚心。詢問之下才知道這大多歸漢人所有,較少原住民會專司於種植檳榔樹。在這裡 待了四五年的方哲替我們解釋了當地的大致情況。整個山美部落以鄒族為主,其中又分為七個鄰。我們這次所待的民宿就是位於居民較集中的三、四鄰。其餘的村落 若要往返都會有交通上的困難,因此許多小朋友為了上學常常都得走很長的一段路。當地成立了一個媽媽部落教室,其型態類似於安親班,剛開始時收容了20~25人,現今則下降至15~20人,其成員主要為小學三年級以上的中小學生。從一開始志願的擔任義工替孩子們課輔,到了現在因為神腦的贊助因此幫忙的部落媽媽們都能夠支薪並擴大舉辦的活動範圍,這中間可算是很大的進步。他們所承辦的事物包括學業上的輔導、課外的活動(如手工藝)或是請外來的講師替孩子們演講。很可惜的是由於現在正逢暑假,因此部落教室並不會開課,我們也因此沒有機會看到上課的實況。但是方哲還是很熱心的幫我們安排了與帶領教室的部落媽媽們在接下來的幾天碰面,看看是否能從中挖掘出一些部落裡的小故事。
 
另外當地的教育還面臨了兩項問題:一 為師資流動率高,很難長期的維持一個教育計畫。舉例來說,當地現今已有了一些良好的電腦設備,但是卻缺乏長期的師資可以動員部落裡的成員參加。第二,鄒族 為父系社會,雖然許多付出關懷和努力的都是部落裡的媽媽,但是一旦到了需要做重大抉擇的時候(如繳學費、選擇學校),仍然是會由爸爸所主導。這不僅造成了 認知上的落差,也讓村子裡的男孩們養成了稍微自滿的心態。我們可從部落教室裡大多為女學生的現象裡看出端倪。
 
到了民宿後發現整個住宿環境比想像中好的太多了。衛浴設備乾淨且房間舒適,甚至還有無線網路!非常的感人!從這邊也可以看出當時觀光的盛況讓這邊的基本設施有了一定的水準。將來若要重建的話這一塊所遇到的阻力應該會比較小。
 
關於當地在八八風災後的重建,今天我們實際看到了開放後的達娜伊谷。老實 說,狀況實在有點慘不忍睹。能夠開放的區域非常小塊,原本清澈的餵魚區現在也變成了滾滾黃流,河面拓寬了十倍!整個進入園區的道路都斑斑剝剝的,鋼筋水泥 外露、砂石車來來去去,實在不像一個準備好要重新開始營建的觀光園區。甚至連附近的便道都還因為三天前的大雨而沖毀!這樣的情形讓人不禁對其觀光復甦感到 憂慮。
 
方哲有跟我們提到當地對於恢復環境的看法分為兩派,一派是支持儘快復原環境以再次帶動觀光,另一派則是強調應該用循序漸進的生態復育法讓環境自然復原。兩派感覺都各有其支持的論點,將來若能深入的去了解狀況應該也會是一個有趣的議題。
 
此外當地還有許許多多值得探究的議題,例如重建後居民為維持生計而另覓管 道(農業行銷、深度旅遊、一鄰一特色或合作社等)、外來重建機構(如家扶、重建中心、造橋組織等)的角色與發揮的影響力、或是當地更廣泛的教育環境。人的 問題本來就是很複雜的,更別說是一整個社區、一整個族群的問題。今天我們接收到了很多資訊,但也自知自己的能力無法全部包辦,因此計畫在未來的幾天再多多 探索、多多觀察。我們認為唯有與居民有了較深入的互動後,才能決定之後影片的方向。
 
其實兩個禮拜的時間真的非常短,要做出什麼大改變是絕對絕對不可能的,更 別提是用外來人的角度來為當地制定政策的實施方針。因為除非是長期待過,不然根本無法掌握所有可能會影響結果的細節。但這當然也不是鼓勵所有的專家們都置 身事外,讓當地人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為他們缺乏的可能是技術、是資金,或是一個新的想法。外來的人無法硬性的規定社區的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也不 應該主觀的判定誰的作法是對誰的作法是錯。他們能做的可能應該只是引進一些新的想法、新的制度,然後在與當地人討論過後、協調過後,讓當地人可以用一種全 新的視角重新檢視自己的文化、檢視自己的生活的現況。若大家決議新的方法或制度可能會帶來更好的結果,則就可適當地的情況將外來的制度調整成最低風險的狀 態下試行。不過外來的影響對於一個社區的發展是好是壞都很難說,所以這時最需要的應該就是一個中間負責溝通雙方想法的仲介人。他應該要既能了解當地最真實 的狀態,又能因為受過教育而了解外在世界的運行法則,將雙方的想法做最準確無誤的詮釋並傳達,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益。像是在外求學的部落青年若能學成歸鄉然 後幫助部落發展,不僅所遭到的阻力會是最小,也最能為當地設身處地的著想。身為一個外來人,或許我們能做的除了是提供專業以外,也可幫忙扶助這些部落的幼 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