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屏東 大光社區 - 大光思想起 陳達老師的故鄉
再唱一段思想起
唱一段思想起 唱一段唐山謠
在海角七號裡,每天坐在門前哼歌、彈琴的國寶茂伯,手中如滿月的樂器就是月琴。
在臺灣月琴常用臺灣泡桐製作,琴弦使用蠶絲,使得聲音圓潤而純樸,是臺灣傳統民謠、戲曲常使用的樂器,更被稱為最接近臺灣鄉土的聲音。
而說到月琴更要談到恆春半島的民謠,融合閩南、客家、平埔族、排灣族等多種族文化共五種曲調。
1. 牛尾擺:又稱牛母伴,是恆春最早出現的民謠曲調,沒有固定形式,主要創作於女兒出嫁,親友對女兒的勸慰,及女兒對長輩的感恩。
2. 平埔調:可能源自平埔族的曲調,也有人稱此調為「台東調」,多用於敘事或勸世,如民國69年的青蚵仔嫂是改編自平埔調。
4. 四季春:恆春四季如春又稱恆春調,歌詞中常提及四季花草,主要用於男女情歌對唱。
5. 五孔小調:又稱苦力調,曲調高低變化很大﹐有些歌者喜歡用此調唱十二月苦力歌,韻味十足,主要用於敘事。
6. 思想起:又稱思想枝是,以思想起起頭尾常插入唉呦喂,旋律柔和質樸,主要用於思鄉、歌頌,而陳達的思想起是公認最具特色者,以先祖開台與孝道故事創作極具台灣特色的思想起。
(文字資料來源:《恆春鎮志》音樂篇鍾明昆教授)
大光更是陳達的故鄉,陳達是大光在地的唸歌民謠歌手,創作有關勸世、愛情等唸歌民謠,一曲思想起更拉起關於土地、鄉土,整個民族的深刻記憶。
在參與大光淨灘活動時也認識了許多的月琴傳藝師姐姐,完全沒經過彩排,姐姐們即興表演唸歌,一開口就將現場氣氛拉到最高點,剛好來參加的遊客也有喜歡唸歌的,互相一來一往形成音樂饗宴。
以上種種展示著恆春半島的特色傳統文化,是極具特色需要保存的,看著過去社區絞盡腦汁的設計活動、舉辦月琴班、唸歌等讓人深刻體會保存的不易,大家如此的盡心盡力令人十分感動,也非常開心這樣特殊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拍攝:郭品君、鄭語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