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花蓮 鐵份部落 - 2017.07.11 第一天 緣分
這裡的商店用賒帳的,是件很正常的事。
想起在台北的時候,哪次出門可以忘記帶錢包呢?但在這裡,居民們老闆們都互相認識,買早餐、麵包都可以月結,我覺得這代表這裡還相信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即便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仍保持著人情味。
早餐是對面張阿姨的蛋餅和蔥抓餅,真的非常香彈好吃,可說是我吃過蔥抓餅中的佼佼者!拎著單眼走在街上找尋靈感、認識周邊環境,看到小路的盡頭是幾間空木屋、雜草叢生,不禁想起昨天雄哥告訴我們這裡空屋率頗高的事─我們的年輕人去哪裡了,好像連小朋友也一起帶走不回來了。
孩子澄淨的眼神是每個地方的寶藏。
走著走著走進了天主堂,撿到一名小朋友。
起先有點怕生很專心地在拼拼圖都不搭理我們,後來海琦蹲在那裏,鍥而不捨地收服了他,我們便一起到司令台玩圈圈叉叉、鬼抓人、躲貓貓、老鷹抓小雞。依函(不確定是不是這樣寫,因為妹妹自己也不確定哈哈)還教我們玩踢罐子!古靈精怪的小女孩,讓整個老齡化的部落添了一絲天真的氣息;她後來愛上我們的拖鞋,一直把它們丟出去,丟到很燙的地板上然後她很得意地大笑、扭屁股XD當然是不忍心跟她講大道理,畢竟小朋友的無邪就這幾年,接下來社會化後就不能那麼可愛啦!
中午和天主堂的兩位神父、雄哥一家人一起吃飯,是很簡單的三菜一湯。
神父那邊養了超可愛的小貓,外面也有好幾隻貓爸爸媽媽和小貓咪,這裡的居民吃剩的食物都會留下來給貓貓狗狗,是很愛惜動物的一個社區。和雄哥問起基督和天主教的差別,也聽說了神父和修女神聖的精神,感到很佩服且尊敬。和我們一起用餐的潘世光神父,從法國來台已經快60年了,終身在花蓮這邊服務,全心投入也無所求的為這邊的居民服務。其實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幸福的,讓我們的心靈有所寄託,在生活中願意去遵守一些良善的原則,信甚麼宗教並不最重要,而是那虔誠的心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想家,好,好,好。
下午遇到了一位越南籍的阿姨,推著阿嬤在散步。想進一步跟她聊天,才發現她剛來一個月,聽不太懂也不會說,如果聽不懂或是聽懂了都一樣說「好」。阿姨給我們看他家人的照片,看到可愛的小孫子眼裡盡是疼愛,而後說了好幾次「想家」,留下眼淚。離鄉背井的工作,為了家人為了孩子而努力,阿姨是一名偉大的媽媽;過程中我試著想教她用google翻譯來跟別人溝通,但發現阿姨也不會打字,但對於我們教他一些單字一直感謝、說慢慢教她,我也試著跟她說我們只會在這裡待兩個禮拜,也不知道阿姨有沒有理解。慶幸的是部落對照顧者都蠻友善的,相信阿姨會漸漸學會更多中文或族語然後更適應這裡的生活的!
從高處,看到玉里
黃昏雄哥載我們爬上山頭,眺望整個玉里的景色。
(雄哥與海哥)
太魯閣號從我們眼前經過,渺小的像一隻毛毛蟲;環山的雲海靜止不動,像一幅很美麗的棉花糖大作。從山頭看下去的景色就更靜謐了,一甲甲的稻田、一叢繁榮的玉里鎮,在這個視野裡都是畫作的一部份。我們還了解了檳榔裡面原來還有檳榔芯、檳榔花也是可以吃的東西,收割檳榔是用長柱子前面掛鐮刀和網子,把檳榔子割下來她就會掉到網子裡!現在不用爬樹了~~~這次因為不小心太晚上山了沒看到日落,就像雄哥說的太陽不會等我們的呀!希望下次還有機會!
打米初體驗,可愛的客家阿嬤
這個社區有一大部份的居民是客家人,下午在雜貨店前看到幾個長輩在聊天,便過去攀談。她們都是客家人,也都是家人。可愛的戴圓妹阿嬤帶我們去她家參觀,後面便是一大片的文旦樹,還俏皮的在果樹下擺pose拍照,邀請我們晚上再來家裡坐坐。
(戴圓妹阿嬤)
晚餐後我們就真的去拜訪了~整個小家族一起在房子外的空地吃飯,好多小孩子跑來跑去,阿嬤和叔叔阿姨們熱心地招待我,就像家人一樣招呼我們坐下來喝湯吃飯了(雖然剛吃飽但還是可以再吃的哈哈哈)。九點後跟著張叔叔阿姨一起打米,看著一包包的稻穀從包著殼的褐色,去掉殼子、再變成白米,想到這些之後就變成我們桌上的主食就覺得有趣。
(打米機器)
我們幫忙舀進一勺一勺的穀子,每一勺大概都是一個星期的飯量吧!一個晚上我們打了三大袋的稻穀,最後變成一包一包3公斤的白米準備宅配,這裡是一個重要的糧倉─這些一級產業是如此的不可或缺,支援著我們的飽食需求,更養活了這裡世世代代的農人。
明天五點要起床!去看叔叔們割稻!晚安世界:) 2017.07.11 23:30 海婷筆